成都农业 这个春天再出发

28.02.2014  11:57
  水稻、小麦、玉米规模化生产,最高可奖励10万元以上;建立60个粮食烘干中心;全市蔬菜旺季自给率要达到90%以上……从这个春天出发,成都农业的一系列“大动作”让人目不暇接。

  这一切背后,凝聚着一份使命感。“米袋子”、“菜篮子”,一手连着农民增收,一手牵起市民生活,既是关系城市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也是事关“三农”的“一号工程”。

  定位于“全国领先”的成都农业,再次拿出一份智慧与勇气:一月之内,连续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粮食适度规模化经营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统筹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目标锁定粮食安全与民生福祉。

  成都市的创新之举,思路明晰:推动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向规模要效益,以政策促效率;加强“菜篮子”工程各环节建设,以总量保供应,用质量谋提升。

  □张彧希  文/图

  抓源头

  集中连片  打造粮食蔬菜基地

  整治渠道、新建机井、改良土壤、调整田型……去年以来,崇州市隆兴镇黎坝村、顺江村等7个村(社区)的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陆续展开。项目建成后,预计年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146万公斤,新增蔬菜生产能力80万公斤。

  这里,也将成为维系“米袋子”、“菜篮子”的源头之一。

  作为总人口超过1400万的西部特大中心城市,要保障粮食安全和蔬菜自给,首先要着力于粮食基地和蔬菜基地的建设。

  依照集中连片的建设思路,2013年初,成都启动实施“10个粮经产业新村建设成片推进综合示范基地”和“成新蒲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

  10个示范基地,目标直指“菜篮子”、“米袋子”,粮食蔬菜种植基地占据半壁江山。包括崇州市隆兴、白头10万亩水稻规模种植基地,邛崃市牟礼、冉义10万亩水稻规模种植(制种)基地,彭州市濛阳10万亩菜—稻—菜规模种植基地,新津县柳江10万亩菜—稻—菜规模种植基地,以及大邑县蔡场10万亩粮经复合规模种植基地。目前,全市共建成连片核心示范基地33.5万亩,形成农业示范园区145个、示范基地253个。

  全长72公里的“成新蒲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带”,沿线6个县市22个乡镇,突出各自特色,错位发展,成片推进。其中,粮油生产不约而同地成为“重头戏”。“通过示范基地建设,带动全市粮食单产水平提高5公斤,稳定提高粮食自给能力;蔬菜年新增产量12万吨左右,在自给有余的基础上,每年保持100万吨以上的外调能力。”成都市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菜园子”建设上,目前,成都市已建立起34.6万亩保障性常年基本菜地以及90.4万亩水旱轮作蔬菜种植基地,每亩蔬菜一年至少种两茬。全年的蔬菜产量已达530余万吨,不仅能满足市民的需求,每年还有100余万吨鲜菜销往外地。

  同时,根据成都蔬菜生长周期,应对该市每年蔬菜的春淡和秋淡时节,成都还开展区域合作,在攀西、阿坝等地建立了20万亩远郊“菜园子”,每年调剂30万吨,弥补季节性蔬菜品种短缺。

  “米袋子

  十大措施  释放发展活力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开展工厂化育秧、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成都市政府近日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粮食适度规模化经营的意见》,十项具体措施,释放发展活力。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成都市将有效整合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和资源,将土地整理、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测土配方施肥、秸秆综合利用等基本农田建设项目优先安排到粮食适度规模化经营区域,做到“田网、路网、水网”配套。

  支持开展工厂化育秧,按照设施农业技术标准新建水稻、玉米工厂化集中育秧场5亩以上的,将由市级财政按核定总投资额的50%给予补贴。

  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粮食规模化经营者购置水稻插秧机、玉米收割机,农机购置补贴未达到50%的,由市级财政追加补贴至50%。

  建立财政奖补制度。对水稻、小麦、玉米(含制种)规模化生产连片面积在50亩及以上,同时符合其他条件的,将由市级财政给予每亩140元—200元的奖励。

  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力争到2017年,全市对水稻、小麦、玉米生产的政策性保险覆盖率达到100%。

  加速粮食烘干能力建设,将支持在粮食适度规模化生产重点区域规划新建粮食烘干中心,每个烘干中心按照日处理200吨粮食、日周转2000吨粮食的标准配置。力争到2016年,全市建成60个烘干中心,新增粮食烘干能力30万吨/年。

  拓宽粮食适度规模化生产融资渠道,将支持融资租赁业务进入粮食适度规模化生产领域,鼓励粮食规模化经营者利用合法流转的土地经营权等农村产权,进行抵押贷款,盘活存量资产,解决粮食生产过程中资金短缺问题。

  此外,《意见》还提出保障农业设施合法用地、保障粮食适度规模化生产用电、大力开展社会化服务等措施。

  “菜篮子

  保障供给  生产流通环节全面提升

  保供大宗蔬菜总体价格将低于全国同类城市平均水平——根据成都市近日出台的《关于进一步统筹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成都市“菜篮子”工程将着力于保总量、保质量、稳价格,到2017年全市蔬菜淡旺季自给率将稳定在70%和90%以上,猪肉自给率达到70%以上,“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6%以上。

  抓好蔬菜供应基地建设,成都市将重拳出击。

  “支持现有35万亩常年基本菜地基础设施提升建设,建设达标后,市财政按照800元/亩给予一次性奖励,建档、挂牌并纳入基本农田保护范围。”成都市农委总农艺师梁岩说,同时,优化提升粮菜轮作蔬菜基地90万亩,优先安排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等项目。

  提高蔬菜生产组织化程度,常年蔬菜生产基地内从事蔬菜生产的专合组织和家庭农场,还将优先享受相关扶持政策。

  同时,支持开展产地商品化处理。种植规模在200亩以上的常年蔬菜基地,利用存量集体建设用地建设农业设施的,可按不超过基地面积3%配置最高不超过20亩的农业附属设施用地;新建分级、整理、清洗、包装、冷链设施全链条产地商品化处理场的,市级财政按总投资(不含土地费用)的20%给予一次性补贴。

  在生猪生产方面,成都市将建立生猪最低保有量制度。有地产生猪最低保有量任务的区市县,将享受相关扶持政策。同时,将适时启动市外保供基地建设,确保全市地产生猪规模养殖500万头的最低保有量。

  从“菜园子”到“菜篮子”,成都市将着力完善流通体系。

  “加快标准化市场建设,成都将大力发展公益性菜市、菜店,鼓励各类经营主体开设社区惠民菜店。”梁岩说。根据《意见》,在中心城区新建和改造标准化菜市场、在乡镇居民集中居住区新建和改造标准化农贸市场的,由市级财政给予建设补贴。

  “目前,成都市已经有‘菜宅送’、益民等多家菜市‘试水’电商销售新模式。”根据《意见》,成都市将鼓励蔬菜生产经营者开展电子商务,创新网上卖菜和“菜宅送”等销售新模式,市级财政对电子商务平台及加工、配送、冷链运输等设施建设给予适当补贴。目前,成都市统一的生鲜电商平台也在积极构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