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农业投入品规范管理 第一时间录入监管系统

18.02.2015  13:44

  春节将至,家住成都市武侯区的魏女士已在着手筹备年货。今年,追求生活品质的魏女士看着单子上罗列的蔬菜瓜果,来到菜市场却感到无从下手。成都平原气候温润,冬春露地蔬菜生产条件得天独厚。但在市场上售卖的新鲜果蔬是否可以放心购买?从田间地头到农贸市场,这些蔬菜瓜果究竟经历了哪些关卡?带着这些疑问,魏女士与记者一起,走访了成都下辖的都江堰市、金堂县等多个蔬菜种植基地、农业企业、农资公司等,一探究竟。

   农产品生产安全谁在管?

  一大早,记者与魏女士驱车来到位于成都远郊的都江堰市翠月湖镇民兴社区,道路两旁嫩绿的豌豆尖一望无际,汇泽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地就在这里。地头,几个农民正低头采摘,身旁的几个大筐已经被填满。

  这些刚采摘的豌豆尖质量是否过关?从播种到收货谁在监管?还没等记者开口询问,一个骑着电动车的中年男人来到田边张罗着要拿一些豌豆尖送检。来人名叫邓光江,是民兴社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主要负责社区的农产品产地质量安全监管巡查、知识宣传和质量安全信息报送工作。

  作为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邓光江究竟是在协助哪个部门工作呢?在汇泽公司农产品质量安全自检室外的公示牌指引下,记者来到了翠月湖农业综合服务站,找到了负责汇泽蔬菜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员杨维洪。

  杨维洪告诉记者,与协管员按行政地域划分监管范围不同,综合服务站主要负责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主体。“每周下乡巡查种植户的生产台账是监管员的例行工作。

  都江堰市农发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科科长胡斌正好在服务站指导工作。他告诉记者,2013年,成都市机构编制委员会下发文件,明确规定农业综合服务站在原有的动物防疫、病虫害防治等传统职能范围之外,新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能,全市农业综合服务站都增挂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站的牌子。目前,成都14个近远郊区(市)县均设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科,像翠月湖这样的农业综合服务站就有146个。

  “农残”超标谁知道?

  近年来,由于农药性质及使用方法等多方面原因,农药残留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热点问题。

  “产地准出制度为农产品进入市场设置了门槛。”胡斌介绍,目前成都各大农产品批发市场都要求进场货物提供产地准出证明,如果不能提供,就必须由市场进行检测。不管是开具产地准出证明,还是市场方进行的快速检测,农药残留检测都是核心项目。

  在胡斌的邀请下,我们来到了位于都江堰市农发局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各种“高大上”的专业设备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硕士科班出身的检测站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检测站所拥有的各种仪器价值超过400万元,检测业务范围可覆盖种植、畜牧、渔业三个行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多个环节以及产地环境,不仅可以检测出农(兽)药残留、重金属、添加剂等是否超标,还可以定性是何种成分。

   确保安全有哪些新手段?

  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规范管理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环节。为此,记者和魏女士来到金堂县广丰农资公司,询问农药购买事宜。销售人员告诉记者,不管是进货目录还是销售去向,公司都必须第一时间录入监管系统。

  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也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了新手段。金堂县农发局农质科副科长周光顺表示,执法人员登录监管系统就可以查询到整个县域内的农资销售情况。“通过多次组织培训和相关惩处规定的执行,农资经营主体已经逐渐形成了主动报送的习惯。”周光顺表示。

  不仅监管执法手段在更新,实力雄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将现代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生产各个环节。在都江堰孙桥现代农业发展公司,手机正成为生产责任人员重要的监管工具。园区内wifi全覆盖,通过手机APP,质量监管人员便可对所辖责任区的环境信息进行实时监察分析,对生产过程和生产人员进行实时视频监督,甚至对生产设备进行实时物联控制。孙桥公司总经理柯建国告诉记者,为真正把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关,公司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全程监管,逐渐改产后追溯为产前规范预设、产中实时监控、事后追查纠错。(原载《农民日报》2月17日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