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农业供给侧改革 着力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

31.03.2016  00:57

让群众“吃得饱”更“吃得好”

□邵明亮 四川日报记者 张彧希

“十三五”时期,是成都市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成都农业要肩负起保障农产品安全优质供给的使命、肩负起为市民提供生态资源的使命、肩负起提升城市品质的使命——3月29日,成都市召开市委农村工作暨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印发《2016全市“三农”工作要点》,提出成都“三农”工作三大新使命。

不难看出,成都农业今年的“大动作”,离不开“供给侧改革”“创新创业”“转型升级”几个关键词。

供给侧改革

降成本 补短板

“现代农业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让人民群众‘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好’就是新形势下的更高要求。”成都市委常委、副市长谢瑞武说,这就要求不断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因此,农业供给侧改革,是今年成都农业改革最为核心、最为迫切的命题。“重点就在于降成本、补短板。”

降成本,即要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农业社会化服务提升、新品种新技术推广运用、化肥农药减量施用等综合措施,真正把农业生产成本降下来。补短板,则是要加快解决产业链薄弱环节问题,解决人、地、资金、技术等要素制约,增加绿色、有机、安全以及更加契合消费者需求的农产品生产,适应城乡居民利益多元和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

据悉,今年,成都下决心启动6.67万公顷菜粮基地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行动计划,这是成都农业历史上一次性投入最大的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同时,将出台农业功能区规划,大力推广水稻、蔬菜、水果、茶叶、食用菌等优质专用品种,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

强化“菜篮子”“米袋子”工程建设,今年,成都将力争全年粮食、蔬菜(食用菌)、肉类、水产总产量分别达到230万吨、570万吨、69万吨和10万吨。

五个创新

下决心要出成果

放活农业科技成果使用处置权、鼓励农业科技人员离岗创业……前不久,成都市政府出台《进一步深化农业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征求意见稿),再次为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松绑”。

深化改革,推动创新,成都将重点抓好“五个创新”:产权制度、经营体系、金融服务、农业科技、支持保护。

产权制度创新,核心是放活土地经营权。去年,在全面完成农村“六权”确权基础上,成都又进一步开展了农业生产设施所有权、农村土地经营权、农村养殖水面经营权和小型水利设施所有权等新“四权”的登记颁证。今年,创新脚步无疑将更加坚定:深化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试点、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深化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试点……

金融服务创新,则是另一出“重头戏”。去年7月,成都获批成为全国首个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承担5个方面19项农村金融改革任务。今年,成都将积极争取国家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探索开展农业设施设备、农业生物性资产等农村动产抵押贷款,同时探索土地经营权流转保证保险、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等涉农商业保险试点,建立完善商业金融、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三位一体”的现代农村金融制度。

转型升级

“天府源”集体“走出去”

“蒲江猕猴桃”“蒲江雀舌”“蒲江丑柑”三大区域品牌,正在中央级媒体及双流机场的广告牌上轮番亮相。

让“天府粮”“成都味”走向全世界,是成都的大梦想。为此,今年,成都将加快构建完善“市级公用品牌+县级区域品牌+企业自主品牌”的品牌体系。

成都将重点打造市级公用品牌——“天府源”,并制定相关的品牌营销推广方案。同时也要保留和扶持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县级区域品牌,今年力争创建市级公用品牌1个,新增国家级农业品牌两个。

“天府源”,意在助推成都农产品“走出去”。成都深处内陆,有出口能力的农业企业不多。“‘一带一路’战略有效连接欧亚多个国家,为成都农产品提供了广阔舞台。”谢瑞武说,希望有更多优质农产品搭乘“蓉欧+”的快车,漂洋过海、蜚声海外。

此外,成都还鼓励农业企业“走出去”。前不久,成都请来非洲几个国家的驻华大使,现场考察成都的农业企业,并将确定专门机构研究“一带一路”国家有关投资的法律法规,为企业服好务,提升成都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和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