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军区赴尼医疗救援队的“五一”
中新网成都5月3日电 (田华 张浪)5月1日“五一”国际劳动节当天,成都军区赴尼医疗救援队无法享受三天小长假,远离家乡日夜奋战救灾战场,争分夺秒救治伤员。
当日6时:天刚蒙蒙亮,4名炊事员便早早起床,在用彩条塑料布搭建的简陋厨房内生火做早餐,这是医疗队抵达灾区后的第2餐热食。因飞机限载,医疗队仅携带了必备的医疗器械、药品和生活物资,由于灾区饮用水严重污染、油料供应紧缺,队员前3天只好以干粮充饥,为此,医疗队采取寻求中资企业支持、当地采购、限量供应等形式,想方设法保障队员、记者、志愿者等80人的饭菜。
7时20分:医疗小组组长丁盛、周虎田和护理组组长李萍恋带领队员对15名住院伤员进行逐个查房,详细了解伤员伤情变化,有针对地确定治疗方案。
10时:医疗队在救治伤员的同时,派出医生崔建峰、虞俊、倪阵和防疫医生古良琪组成的医疗分队,到15公里外的BOUDDUA安置点和尼泊尔骨科医院巡诊。医疗队员来不及歇息,挨家挨户为260余名灾民检查、诊治并发放药品。
11时20分:第1台手术正式开始。手术组队员打开手术门,伤员Jogman??Shretha被推进手术室。
11时30分:4名伤员通过急救车送到医疗区后,徐朝霞等分类后送组队员箭步上前抬担架,快速检伤分类,询问伤情及伤员基本情况,填好伤票,将伤员送到病房。1批、1批、3批……伤员源源不断地批量送来。
检查伤情、下医嘱、化验检查、清创缝合……在住院区现场,医疗救治紧张有序。由于住院伤员多、病房空间有限,蹲着、站着,成为医疗队员的“固定动作”。超声科医生陶杰蹲在病床前为住院伤员做超声检查;医生王明义等坐在凳子上,将病历夹放在膝盖上下医嘱。
医生忙,护士更忙。由于伤员多、手术病人多、巡诊任务重,护士在病房小跑加快跑,执行医嘱、打针输液……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中午气温太热,帐篷内像蒸笼一样,护士们汗流浃背,汗珠从额头一滴一滴往下流,但护士全然不顾。
因为医疗队没有配备专职翻译,今年从第二军医大学护理本科毕业、获英语6级的护士张曌在护理伤员的同时,主动当起了“业余翻译”,成为伤员与队员沟通的桥梁。
13时30分:由骨科医生郑伟主刀,在李军、安虹等配合下,成功为Jogman??Shretha实施了股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手术组队员走出封闭的手术间,个个已是满头大汗,湿透了手术衣。“伤员来了!”正在手术室外草皮上吃午饭的队员刚吃了几口饭菜,接到通知便放下碗筷,快步加入救治伤员的队伍中。
14时45分:左肩关节脱位伴肱骨大结节撕裂伤的71岁老大爷Ful?BahaduTami被推进手术室,历经55分钟,成功为其实施了手术。第2台手术结束,队员来不及喘口气,准备第3台手术。
15时:医疗分队队员拖着疲惫的身躯往回赶,肚子饿得咕噜直响,实在坚持不了,便打开水壶喝一口水充饥。队员回到医疗队,吃完午饭,又投入伤员救治中。
15时30分:医疗队再次派出由医生周虎田、杨晓鲲和护士蒋玲俐组成的第二支医疗分队,赶到在尼北京房地产集团为18名员工诊治。一名工程师在地震中受伤严重被截肢,心理出现应急障碍,提起地震就泪流满面,周虎田便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走出心理阴影,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
18时、19时15分:从国内空运的两批物资运到医疗队后,医疗队员二话不说,卸载医疗设备、生活物资。
19时30分:手术组队员将右腓骨骨折的86岁老大爷Loxun??Sherpa推进手术室实施手术。这是当日的第3台手术,伤员年龄大,手术难度大、风险高。
23时30分:手术组队员成功为Loxun??Sherpa实施了手术清创术、外固定架固定术。尽管又累又困,但队员坚持做好第二天第一台手术的术前准备。对手术组队员来说,5月2日的8台手术,是一场手术攻坚战。
23时50分:手术组队员拖着沉重的身躯,走向生活区帐篷,没有洗漱,打开床铺,倒头就睡。
截至5月1日,医疗队接诊伤员93人、收治住院31人、巡诊260人次、开展手术18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