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八旬月老:一根晾衣绳串起400多个男男女女

07.06.2014  15:54

  原标题:一根晾衣绳串起400多个男男女女

  ———成都八旬月老杨天泉的故事

  ■今年春天,成都商报编辑路过枣子巷,见路边墙上挂着一张小字报,小字报有一张床单大,淡黄色的底子,上面是密密麻麻的红色和黑色的字。小字报上写了几百份征婚资料:性别、年龄、收入、电话号码等。

  ■小字报上说,“杨老师”帮人征婚,资料都免费,“你看上哪一个,直接给他打电话!

  ■成都商报编辑把这张小字报拍了下来发给我。说,这老头挺有意思,你能不能去采访一下?

  ■五月底的一天早上,我按小字报上的地址来到枣子巷15号,四川地矿局物探大队。

  ■走进院子,见到了迎面而来的杨天泉。

  5天定终身

  一个年轻姑娘上半身出现在二楼窗户前,探出头往下左右张望,把视线停在了郭阿姨和杨天泉之间。杨天泉眯起眼睛看了一会儿,没说话,转身回家给他妈说,人看过了,我觉得还可以。

  杨天泉1935年生,虚岁80,退休前是四川地矿局物探大队的一名工程师,个子不高,但精神矍铄,腰板挺直。

  杨天泉是重庆人,1961年大学毕业到成都工作,两年后,借调到西昌支援野外勘察,在西昌一呆就是二十年。

  杨天泉工作的地点,多是深山老林,有时几天也见不到一个外人,“一到晚上,天黑得像口锅一样,风一吹,周围的林子哗啦啦响,害怕野兽,又害怕坏人。”“我拼了命地表现,就是为了早点回重庆。”杨天泉家中有五个子女,他排行老三,是唯一的儿子。他给母亲承诺,先工作几年,一有机会就回去。

  果然,他的努力得到了领导的认可,“我被评为了野外骨干分子。”但正因为他的优异表现,他的几次调动申请都被打了回来———领导认为,人才难得,应该让杨天泉在野外继续骨干下去。

  时间到了1966年,那年春节,“野外骨干”杨天泉结婚了。略带荒诞的是,只花了五天时间,他就敲定了终身大事。那年,他31岁,春节回老家重庆忠县过年。

  儿子,你年纪不小了,该找个媳妇了。回家呆了几天,杨妈妈说,县服装厂的小周人不错,喊隔壁郭阿姨带你去看下。

  杨天泉26岁离开重庆到成都工作,那时小周还是个初中生,他在脑子里仔细回想一下,果然一点印象都没有。他说,那我先去看一下嘛。

  当天下午,郭阿姨带着杨天泉出了门,拐过一条街,过了一座桥,走进了一座工厂。郭阿姨站在厂房下面,仰起头,“周渝,周渝!”,喊了几声。

  一个年轻姑娘上半身出现在二楼窗户前,探出头往下左右张望,把视线停在了郭阿姨和杨天泉之间。杨天泉眯起眼睛看了一会儿,没说话,转身回家了。

  杨天泉给他妈说,人看过了,我觉得还可以。

  当天晚上,郭阿姨带小周到杨家,和杨天泉见了一面。小姑娘21岁,在服装厂当车床工。

  姑娘临走时,杨天泉说,我在成都上班,做地质勘查,常年在野外,一年只回来一次,你会不会嫌弃我?周渝说,不得,我不嫌弃你。

  五天后,探亲假的最后一天,杨天泉早上和周渝去扯了结婚证,晚上,他挤上了回成都的火车。

  出乎意料的是,这份婚姻一走就是半个世纪。“人就是这样,找到了,就定下来,一辈子就这么过了。”杨天泉说,自己结婚时,不问住房,不问收入,合适了,大家就在一起,“而现在,走在一起更难,分开却更容易了。

  12年的两地分居

  白天,周渝在服装厂上班,留下三个孩子看家,大儿子从四岁起就学会了做家务、做饭。家里没有自来水,兄妹几人挑着小桶,每天到很远的井边挑水……

  结婚后,他调回去的心愿就更迫切了。他每年有12天探亲假,从1966年结婚,到1978年妻子调到西昌,十二年来,两口子见面的时间,加起来就140多天。也是在这十二年的时间里,杨天泉的三个子女陆续在重庆出生,成长。

  1968年,大儿子出生;1970年,二儿子出生;1973年,女儿出生。照顾孩子的担子全压在年轻的妻子周渝身上。白天,周渝在服装厂上班,留下三个孩子看家,大儿子从四岁起就学会了做家务、做饭。家里没有自来水,兄妹几人挑着小桶,每天到很远的井边挑水……

  两地分居的日子过了12年,杨天泉知道回重庆无望了,他想办法把一家人接到了西昌。妻子在当地的服装厂找到了工作,儿女们也入学了,杨天泉一家的生活,算是安顿了下来。

  “娃娃都很争气,三个都是正规大学毕业!”这是杨天泉最欣慰的事,“我们一家以前过得苦,但毕竟还是苦出来了,我觉得满足了。”随后,杨天泉把母亲也接到了西昌,母亲活了93岁,最后葬在了西昌。

  在西昌度过了20年时光后,杨天泉一家回到了成都。


加强请示报告工作保证全党团结统一和行动一致
  ——中央办公厅负责人就《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住房与城乡建设厅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 3月1日出版的第5期《住房与城乡建设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