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新任院长周激流:上任后要做三件事
四川在线消息(四川在线记者 张瑾 摄影 实习生 吕洋)召开学校大大小小的会议、听取各个学院负责人的工作汇报、全面熟悉学校的情况……上任首日,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新任院长周激流就被各种工作安排占满了时间,18日上午原本约定9点到10点的专访,也不得不因为周院长会议时间的调整而提前,且采访时间也随之缩短到了只有半小时。
“我现在正式来上班还不到一个小时,所以学院有些情况还不熟悉。”见到四川在线记者后,周院长笑着说,他为自己制定了三个任内目标,其中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准备申请将“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更名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谈上任:
大学校长就是要把学校的水平搞上去,把教师的待遇搞上去
“更名‘大学’的申请一般是三年一个周期,一年东部,一年中部,一年西部,而现在我们的准备时间只有半年了,很紧迫。”周院长说,所以这是他上任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在国外,学院和大学是没有太大区别的,只是学科上的差异,学院比较‘专’,大学学科分类比较多,但是在我国,这就涉及一个等级问题,可以说一个优秀的学院才能够称之为大学,”周院长解释道,所以各个学院才会如此热衷于更名“大学”,竞争也比较激烈,而更名以后,学校的招生批次并不会受影响。
周院长第二件要做的事情是取得博士学位授权点,他表示,要建高水平的“信息工程大学”,如果没有博士授予权,就很难说是高水平的,所以这件事情也非常重要。
据周院长介绍,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从规模发展转到了注重质量的内涵式发展,因此国家现在也在控制博士学位授权点的规模。“2015年以前,整个四川省没有一个新增的硕士授予单位,仅有一个单位可以申请博士授予权,而这已经让西南科技大学拿到了。”周院长说,今后五年,四川是否还有新增博士授权点的机会还很难说,如果有,一定也少得可怜,所以学校的机会并不多,且省内的竞争会更激烈,任务十分艰巨。
“第三件事情就是要提高教职工的待遇,”周院长表示,他了解到的信息工程学院教职工的待遇,在省内高校属于中等稍稍偏上,而从吸引人才的角度来讲,学校一定要提高教师的待遇。周院长笑言:“一个大学校长的工作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就是要把学校的水平搞上去,把教师的待遇搞上去。”三个任内目标,前两件事关系到学校的水平提高,后一件事关系到教职工收入的增加,而任期内,他希望能把这三件事情都做完。
说就业:
最好的就业就是提高自己学业,大学生仍要以“第一课堂”为主
据教育部公布数据,明年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727万人,比今年多出28万人,被媒体称为将迎来“更难就业季”,面对这一情况,高校将如何应对?周院长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从大的方面来说,工程类的专业目前都比较好就业。”周院长表示,社会对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的学生也有一个公认的评价,就是动手能力比较强,这一点很受用人单位青睐,当然,学生最好的就业就是把自己的学业提高,所以大学生一定要以“学”为主。
同学们不能片面地理解为大学主要就是锻炼社交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于是就把精力放在去各种企业的实习上,而忽略了课堂学习,周院长说:“在大学最最关键的还是第一课堂,幻想通过企业实习、实训来根本解决学生的动手能力,那是不现实、不可能的,所以问题还是要在学校解决,在‘第一课堂’解决。”
最后,关于教育部提倡的高校要进行特色办学,周院长表示,这一点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有着天然的优势,“在四川省属高校当中,目前还没有一所学校像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这样,与两个中央部委有着紧密的联系。现在的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是由原成都气象学院和四川统计学校合并而成的。成都气象学院隶属国家气象局,前身是西南空军气象干部训练大队;四川统计学校隶属国家统计局。”所以,学校应该从“血缘”上去找到自己的办学特色,那就是大气科学、信息技术、统计和国防人才的培养,而这四个方面,学校目前已经做了很好的工作,周院长表示:“作为校长,接下来就是怎样把这些工作更深入扎实地开展下去,就可以了。”
周激流院长简介:
周激流,1963年7月出生,四川威远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5年7月毕业于四川大学无线电系电子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88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通信与信息系统,获硕士学位。1999年7月毕业于四川大学水电学院水资源专业,获博士学位。2007年12月起任成都学院(成都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2013年12月,周激流任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校长。
主要从事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计算智能、信息隐藏技术、分数阶微积分算法及其在信息处理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是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审专家,科技部863项目评审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成都市第十三届政协委员。
近几年来,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73子项目、863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在内共三十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200多篇,其中SCI、EI检索140余篇次。出版学术专著4部,先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