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企业逆势突袭的秘密:创新
08.07.2014 11:40
本文来源: 中小企业局
核心
提示
西部最大
科伦药业邛崃分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总占地605亩,计划总投资17亿元,预计整个项目建成并全面达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27亿元,利税7亿元,为当地提供1700余个就业岗位。
同时,还将把科伦药业邛崃分公司建成西部规模最大、盈利水平最高的大型医药化工及化学原料药生产企业之一。
企业榜样
上榜企业:科伦药业
上榜理由:根据相关的调查报告,今年1~5月,成都在交通运输、电气、电子设备制造和食品加工等行业的用电量同比增长14%左右,这些产业的生产意愿也更加强烈。科伦药业作为其中的典型代表,其建设的“国家大容量注射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目前已经通过验收,成为全国唯一拥有输液领域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企业。面对今年上半年医药行业整体增速放缓的形势,今年一季度,公司营收同比增长超3成,上半年也延续了一季度的良好态势。
三发驱动
科伦药业“逆生长”迅猛
今年一季度科伦药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2.78%
解读其成功背后的“创新基因”
今年4月底,科伦药业公布了其第一季度报告:2014年1月~3月实现营业收入19.40亿元,同比增长32.78%。
在业绩说明会上,科伦药业董事长刘革新曾自信地表示,“2010年,科伦药业上市后启动了百亿投资计划。按照计划,这些投资将在今年基本完成,到2016年所有投资项目都将产生效益,实现输液与非输液等强的发展目标。”
虽然今年上半年的业绩还未公布,但科伦方面表示,“上半年延续了一季度的良好态势”。在今年上半年全国医药行业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科伦为何仍能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近日,记者走进科伦药业,解读科伦成功背后的“创新基因”。
科伦的成长
十余年 从小药厂到上市医药集团
7月5日,位于邛崃羊安工业园区的科伦药业邛崃分公司内,一栋栋崭新的大楼已经拔地而起,一期项目建设也已完工,正在进行生产系统的运行调试,预计8月份就将实现规模生产。
科伦药业邛崃分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总占地605亩,计划总投资17亿元,分两期建设完成。预计整个项目建成并全面达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27亿元,利税7亿元,为当地提供1700余个就业岗位。
同时,该公司计划经过3~5年的发展壮大,把科伦药业邛崃分公司建成西部规模最大、盈利水平最高的大型医药化工及化学原料药生产企业之一,成为国内医药化工领域的标杆企业之一,使企业在国内医药化工工程技术领域拥有较高的话语权。
这只是科伦药业发展扩张的一个缩影。
科伦集团是刘革新和他的同事们于1996年创立的医药企业。短短十余年,科伦已从一家小药厂迅速成长为年销售收入数百亿元的大型上市医药集团,成为拥有四川科伦、湖南科伦、江西科伦医械、川宁生物、科伦药物研究院等87家子分公司、两万多名员工的现代化药业集团。2010年6月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大厅,科伦药业上市的钟声回响激荡,大输液王者资本市场之旅扬帆起航。
该公司的医药产业也涵盖了输液、粉针、小水针、片剂、胶囊剂等多种剂型,是目前国内产业链最为完整的大型医药集团之一,占据国内输液市场大约40%的份额,也是全球技术领先、规模最大的输液专业制造商,集团旗下的科伦药业和科伦医贸双双进入全国医药行业10强。
数字显示,2013年,科伦药业全年经营收入351亿元,同比增长25%。2014年1月~3月实现营业收入19.40亿元,同比增长32.78%。今年上半年,也将进一步延续一季度的良好态势。
科伦的秘密
不断创新 全年研发资金投入逾4亿
在谈到科伦药业发展为何如此迅速时,科伦药业相关负责人表示,秘诀在于不断创新。
去年5月,总投资1亿多元的科伦药物研究院研发大楼正式投入使用,该研究院拥有药物研究人员250余人,同时还在北京、苏州筹建研究分院,以便构建从原料合成到项目申报的完整研发体系,并计划在未来2~3年内扩增至500人规模,形成由不同专业优秀科学家领军的、致力于创新和高技术内涵药物研究的国内一流研发团队。
其实,早在2011年,科伦药业就以110万年薪这一全公司第二位的高薪,引进王晶翼为公司副总经理、研究院院长和科伦药业首席科学家,一时震动业界。
王晶翼在业内可谓鼎鼎大名,他曾任齐鲁制药副总经理和药物研究院院长,负责公司药物研发工作。齐鲁制药是全国前十大医药企业之一,其一系列重磅产品都是王晶翼带头研发的。
王晶翼加盟后,科伦药业在制剂的研发思路和行动上有了较大改变:首次提出高技术内涵药物的四个方面,包括优秀仿制药首仿/早仿、创新小分子药物、新型给药系统和生物技术药,同时设立了多个研发中心,加大研发资源整合力度,加快研发进度。
数据显示,该公司近年来在科研上不断加大投入。七八年前,科伦每年对研发的投入不过一千多万元,而从2009年开始,公司加大对研发的投入,2013年全年研发资金投入超过4亿元,其中有14个3.1类新药为国内首家注册申报,具有国内首家上市的机会,在肿瘤靶向药物研发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截至目前,科伦药业累计获得新药证书81个,仿制药批件226个;申请专利1395项(其中发明专利304项),已授权专利1129项(其中发明专利130项)。科伦药业还创建了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院士工作站,目前承担5个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1项科技支撑计划。
今年,该公司的可立袋输液、PP软袋输液、塑料水针的产销量将继续增长,所有输液生产企业今年都将拥有可立袋输液或者PP软袋输液的生产资质,从而全面完成产业升级。
同时,科伦的国际化战略也正在稳步实施,主导产品已实现批量出口,在22个国家和地区享有盛誉,科伦在哈萨克斯坦建立的现代化制药厂已于2013年调试生产,也迈出了在国外直接投资的坚实一步。
科伦的决心
5年内 新上市56个品种药物
科伦药业在成功跨越年销售收入350亿元的目标之后,又开始实施“三发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战略。
所谓“三发”,即三台发动机,第一是注射剂,包括输液、粉针、冻干粉针、小水针(特别是塑料安瓿小水针),通过持续的产业升级和品种结构调整,巩固和强化包括大输液在内的注射剂产品集群的总体优势,继续保持科伦在输液领域的创新领先地位,这就是科伦的核心竞争力。第二是抗生素全产业链(红霉素类、头孢类抗生素),解决抗生素行业的源头性问题,川宁异军突起,一举奠定自己的行业地位,其综合竞争优势已成为抗生素发酵领域不可撼动的默认值。这一切,是科伦产业理想能够提出和有可能实现的基础性条件。第三是高技术内涵药物,包括优秀仿制药(治疗重大疾病的药物,包括抗肿瘤药物、抗病毒药物、治疗代谢性疾病药物等)、创新小分子药物、新型给药系统和生物技术药四个方面。
兴业证券近期的一份研报表明,“随着该公司‘三发驱动’战略的推进,公司将从单一的大输液企业转型为大输液、抗生素全产业链和高端专科药的综合性企业,公司中长期发展前景仍然值得期待。”
刘革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2010年6月3日上市之后,我们有一个‘产业百亿投资计划’,到2014年将全部完成,之后开始产出。2015年是我们的一个转折点,科伦的业绩出现拐点,百亿投资的全部项目满产。到2016年实现科伦输液板块和非输液板块等强的格局。2017年,科伦将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他所认为的创新驱动有其定义的标准,那就是“创新产品的贡献率要达到80%以上”。“不是说这几年科伦没有创新,”刘革新表示,百亿资金投下去之后,企业发展的节律会有所改变,一般性、单纯规模性的扩张会停止,“三发驱动”战略,不单纯是量的增加,主要是内生性增长和发展质量的提高,企业进入高回报期。
王晶翼则表示,如果一切顺利,按预定计划,未来四到五年(截至2019年),科伦将新上市56个品种药物。
上榜企业:新筑路桥
上榜理由:今年5月,新筑路桥生产的现代有轨电车正式下线,有轨电车示范线建设进一步加快。
看,有轨电车脱胎换骨
1.2公里的动态调试线上,一列三模块的有轨电车静静划过铁轨,坐在车上,几乎听不到一丝“咣当”声响———今年5月,成都市新筑路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首列下线的现代有轨电车,通过了首次载人动态调试。
调试班的驾驶员李学军介绍,目前这辆现代有轨电车车长约26米,为三模板组合,运行时速20公里,可载300人,“整个电车设计十分人性化,低地板现代有轨电车的地板离地面只有20~30厘米,乘客抬脚就可以方便上下车。”
该公司设计研究总院院长胡基士介绍,不同于老电影里的铛铛车,现代有轨电车在技术上实现了脱胎换骨,外形上更时髦、美观,重量轻,速度快。现代有轨电车最大的变化是动力来源。以往仅靠触网供电,现在供电方式实现了多样化,包括电磁感应式供电、储能式供电以及其他新能源供电等等。“成都造的有轨电车采用目前国内最顶尖的技术,上下方式触电均可,”过去一度困扰有轨电车的“大辫子脱落”问题也随着科技进步得到解决,“GPS定位可精确到2厘米,系统控制受电弓自动升降完成供电。”根据该公司的最初计划,将在明年上半年完成17列电车的组装。
在谈到技术保障时,胡基士充满自豪:新筑股份在西南交大设立了研究分院,“组织有十几个研发团队,针对每一个专项的技术领域,都有两名以上的教授专家带队,进行专项研究,”同时在公司本部又设立有轨道交通研究院,“这个研究院研究的重点就是整车,已经形成了一个50人的研发团队,我们自己的整车预计将在明年上半年推出,下一步我们将加强与包括西南交大等在内的科研院校合作,提高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加大合作力度。”
“现代有轨电车整车生产制造,是我们整个产业的核心和基础,”胡基士从技术角度阐释了下一步的发展目标:将围绕现代有轨电车,以整车为核心,致力于打造包括轨道建设、整车研发生产制造以及有轨电车的运行维护等在内的系统集成供应商!”
区县访谈
一汽-大众成都工厂
产能全面大释放,在一分钟生产一辆新车的速度下,企业的日产量已达1820辆,一季度产量达144512辆,产值实现122亿元,成为该区今年首个首季破百亿元的汽车企业。
沃尔沃成都基地
改写了全年制造生产计划,从原来的3万辆提升至4万辆,新增1万辆产量的底气源于企业投产的第一季度便迎来了开门红。
吉利成都工厂
今年销量也实现了较高的突破,一季度产量达到了12877辆。通过注入了沃尔沃技术,企业新推出了2014款GX7,月销售量近6000辆,力争突破8000辆。
踩稳“油门”
加速过弯
成都经开区汽车产销双放量
4月18日下午,成都经开区北京路上,10多辆刚下线的捷达、速腾打着双闪灯从厂区向物流中心驶去。刚出炉的数据显示,一季度一汽-大众产量达到14.5万台,比去年同期的8.9万辆足足增加了5.6万辆。
进入2014年,龙泉驿区(成都经开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主要经济指标保持良好增长态势,部分指标增幅位居全市前列,率先实现首季“开门红”。在前4个月,经开区汽车整车(机)产量29万台,较去年同期增长52%,终端销售突破30万台大关,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55亿元。在主导产业强势带动下,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87亿元、增长15.1%,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20.3%,两指标总量和增幅全市领先,为成都提供持续增长的新动力。
数据全线飙红,大步迈向世界级汽车产业城,经开区是如何“逆势突袭”的呢?成都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李桦道出了其中原委,推行五星服务,建立完备的跟踪服务链条,经开区踩稳“油门”,实现了汽车产销双放量。
惊人速度 一分钟生产一辆新车
今年一季度,经开区已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1.4亿元,增长15.6%,增速居全市第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7%,增速居全市第二。“经济平稳运行,主导产业支撑作用明显。”据成都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李桦介绍,今年一汽-大众成都工厂产能全面大释放,生产节奏已调至24小时三班倒工作制,确保人不停机不停。在一分钟生产一辆新车的速度下,企业的日产量已达1820辆,一季度产量达144512辆,产值实现122亿元,成为该区今年首个首季破百亿元的汽车企业。
在一汽-大众工厂的带动下,今年前5个月,龙泉驿区就有53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破亿元。“除去7家整车企业,经开区共有46家零部件企业挺进了‘亿元俱乐部’,形成了‘一汽军团的亿元俱乐部’格局,为搭建经开区汽车全产业链完善发展奠定了基础。”李桦同时表示,不仅是一汽-大众,就在3月末,沃尔沃成都基地也再次改写了全年制造生产计划,“从原来的3万辆提升至4万辆,新增1万辆产量的底气源于企业投产的第一季度便迎来了开门红。”此外,他还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吉利成都工厂今年销量也实现了较高的突破,一季度产量达到了12877辆。“通过注入了沃尔沃技术,企业新推出了2014款GX7,月销售量近6000辆,力争突破8000辆。”
4月18日,一汽丰田为明年下线的普拉多2.7L建设的存放库钢架结构搭建完成。沿经开区走一圈,攀钢钢板、长春惠光等49个在建汽车配套项目加快推进。李桦称,今年沃尔沃S60L、吉利高原、一汽发动机、一汽铸造都将量产或投产,成为经开区再踩油门的强大动力。
狠抓汽车产业 带动全产业链聚集
“经开区的发展路径清晰,那就是狠抓汽车这一主导产业,投资促建、招大引强推动领先发展。”展望下半年发展思路,李桦明确表示,经开区仍将以龙头企业招商为重点,促进产业高端落地,带动全产业链聚集,取得规模经济效益。“李桦告诉成都商报记者,接下来,经开区必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找增量,“包括新上车型、新落户项目。”
据他介绍,仅在一季度,该区就促成12个重大项目建成投产。“我们将狠抓项目促建,以有效推动重点项目的开工建设和建成投产。”据他透露,截至目前,经开区共有工业促建项目151个,占地面积18560亩,项目协议总投资641.1亿元。截至6月底,顺利实现瑞华特、一汽丰田等17个项目开工建设;成都大运等48个项目加快续建;一汽铸造等19个项目竣工投运。
就在刚过去的一周,东风汽车公司刚与四川省签下战略合作协议,神龙汽车公司未来产能布局成都,将推动汽车配套零部件在四川协同发展。谈及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时,李桦称,接下来,经开区汽车产业还将有让人期待的事,那就是野马F16已经列上了上市时间表,“基本确定在今年第四季度正式上市。”
五星级服务 完整的跟踪服务链条
李桦指出,一组组飘红的经济数据背后,就是龙泉人的“五星级”服务。他表示,无论是从项目引进到开工建设,还是从建成投产到扩产增效,经开区都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跟踪服务链条,为汽车产业“加速过弯”保驾护航。
在前5个月,经开区就已组织20余家区内外银行,为194户中小企业送去28.52亿元贷款。“创新服务模式是抓手,真正做到变‘被动’为‘主动’。”据李桦介绍,如今,经开区龙头企业产量一路高歌猛进,沃尔沃新基地、成都大运新基地建成投用,沃尔沃S60L、奥普力等新车型带来了新市场,产销两旺“双过半”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李桦表示,经开区还将抢占高端抓科技创新驱动。大力实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全社会研发投入完成28.5亿元、增长2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600亿元、增长51%。“下一步将促进整车制造放量增效、零部件制造扩产增效、汽车服务业稳步增效,确保今年全年实现整车(机)产量80万台以上,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
本文来源: 中小企业局
08.07.2014 1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