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以“首位”姿态引领区域经济发展之“高大上”

13.03.2014  17:20

新华网北京3月13日电(记者 门妍)“过度依赖投资拉动增长不可持续,低端产业规模扩张的发展路子不可持续,‘三高一低’的粗放式增长方式不可持续,通过政府高负债推动快速增长也不可持续。”在全国两会召开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对四川经济发展作出了如是表述,“只有转型才能更好发展。

回首王东明上任后,巴蜀大地新时期发展战略的清晰构建:2012年,四川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提升首位城市”“构建多点多极支撑”的概念。2013年,省委十届三次全会宣告在川全面启动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模式。

何谓“多点”?就是做强省内市州经济梯队,通过五年的努力,力争10个左右市州经济总量超过2000亿元,有5个左右市州经济总量超过1500亿元。何谓“多极”?就是要做大区域经济板块,实施成渝经济区和天府新区区域规划,培育“四大城市群”、发展“五大经济区”,形成支撑四川发展新的增长极。

可以说,四川实施多点多极战略,就是要构建全省竞相发展的新格局,实现四川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而在这千载难逢的机遇中,成都,则担负起全省加速跑第一方阵的头号选手,开启了建设“首位城市”的新征程,其“领头羊”之重任责无旁贷。

高:“首位”姿态 稳中快进

成都不仅是四川的“首位城市”,更是多极发展的首位。对成都而言,这个“”起点,对其落实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既是压力,也带来动力。

成都明白,提升其首位城市的核心在于自身做大做强。只有一个足够壮大的成都才能担当核心极的作用,才能引领区域经济竞相发展。当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张“成绩单”的时候,对这个“领头羊”的能力不再怀疑:2013年,成都市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17.6亿元,同比增长13.4%,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3.7、2.3个百分点;在省内市(州)中,成都完成工业投资1625.0 亿元。工业总量、增速双双排名第1,取得近10年最好成绩,总量占全省工业比重达26.8%;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成都增速排名第2、保持领先水平,总量排名第7。

我们深知,在这些成绩的背后,少不了的是政府对扶持重点产业发展的大力支持。回顾这一年,成都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成都工业产业发展指引(2013-2015)》、《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远郊县(市)工业经济发展的意见》、《成都市加快第三圈层先进制造业发展2012年实施方案》等等十余个政策方案。这些保障一经落地,让成都在用好中央、省各项支持决策部署,统筹调度各类资源方面,形成了共同支持工业经济发展的合力,为成都当好“排头兵”提供了最强有力的支撑。

大:重点产业 不断壮大

成都市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经济发展拔高的过程中,重点产业的贡献绝对不容忽视。而突出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大规模、成建制、全链条地承接国际国内重大产业转移,不断提升招商项目对重点产业发展的带动性、与重点产业发展的关联性,是成都促进产业倍增与升级,全面推动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第一要务。

2013年,对成都市重点产业来说,迎来了发展“红利年”。数据显示,八大特色优势产业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518.0亿元,同比增长14.4%。其中,汽车产业、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增速继续领先,分别增长45.2%、17.7%,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达1141.0亿元、2610.1亿元,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高达69.3%。

首位城市姿态一马当先,近一年来,成都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做大做强电子信息、汽车机械等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并结合该市实际情况、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提出了成都工业差异化转型“1313”发展战略。

具体而言,就是要加快构建1个“层次分明、优势突出、生态高效”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形成“突出发展、加快发展、优化发展”3个发展层级,重点推进发展电子信息、轨道交通、汽车、石化产业,加快发展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产业,优化发展冶金、食品、建材、轻工产业等13个产业。预期到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将达500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达到万亿,汽车、石化、节能环保、食品、轻工成为千亿级产业。可以说,这些接连打出的系列产业“组合拳”,有效推动了成都经济逆势快速增长。

上:优化服务 改革“”个档次

2月24日至25日召开的成都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决定完善经过近两年实践的“五大兴市战略”,即“交通先行、产业升级、立城优城、统筹城乡、全域开放”五个工作着力点。这五大战略,不仅为成都聚集了建设开放型区域中心和国际化城市的强大力量,而且书写了其发展史最为辉煌的一段篇章。而能造就此番深化改革的进步,离不开服务与保障的优化与同步。为了创造更好的发展大环境,成都多项举措“筑巢引凤”,着力营造出亲商、重商、扶商的良好氛围。

在围绕打造具有国际优势的生产服务环境方面,加快建设长运距、大容量、低成本、高速度的对外物流链条,抓好无纸化通关改革。并开通“蓉欧快铁”,显著缩短货物运输时间,为整个中西部地区通往欧洲架起了陆上货运大通道;新开通直达伦敦、墨尔本、阿姆斯特丹等城市的国际航线,国际航线总数突破70条,面向欧洲及中东的门户枢纽地位日益巩固。此外,实施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为客商赴成都考察和项目洽谈提供更多便利。

同时,抓好投资软环境整治,完善重大项目“直通车”服务机制。定期召开“外商投资企业座谈会”,及时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坚持重大项目协调会制度,及时协调解决重大项目在用地、审批等方面的问题,加强能源、劳动用工等要素保障。

另外,在围绕打造体现国际品质的生活服务环境方面,大力实施“筑巢工程”, 引进和建设了一批知名教育、医疗等配套服务机构,着力提升城市生活配套服务的国际化水平,加快建设国际商务社区。

正如企业追求品牌一样,城市作为千万企业群发展之母体,更要注重其“名片”形象。在“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中,成都不仅要担负首位城市的责任,而且要发挥辐射引领作用,于是,成都不断强化自己的国际化城市营销理念,加大城市形象标识推广力度。积极引入国际高端会展、世界重大赛事、外国领事机构和国际组织分支机构,着力提升成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成都作为西部地区汇集产业、资本、人才首选之地的美誉度和知名度。

在全面深化改革元年,中共成都市委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成都进行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具体的发展战略,指明了发展方向。为成都市在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和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