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中小学校训变迁20年:从拼搏团结到学习做人
核心提示
校训中,学、德、勤、美四字使用频率颇高,勤奋、创新和做人并列词语首位,而在上世纪80年代末,校训的高频词汇则是拼搏和团结。
校训模式以往是较传统的口号,但现在超过50%的学校更愿意使用有个性或更通俗的校训。
从校训含义来看,近50%的校训都是在谈“如何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美”“强身”成为成都中小学校训高频字词,令人意外。专家认为,这突出了新的教育观念,即对审美教育的重视和对身体健康的关注,“在这点上,成都在全国都挺靠前”。
新学期伊始,你了解孩子即将进入的新学校吗?从某种程度上说,校训,这个被视为学校价值观的载体,就是了解学校的一扇窗口。最近,成都商报记者统计了成都100所中小学的校训,发现学、德、勤、美四字使用频率颇高,而勤奋、创新和做人并列词语第一,而在上世纪80年代末,成都校训的高频词汇则是拼搏和团结。20多年间的对比,变化显而易见。教育专家认为,这反映了新时代教育观念的变迁,只有学校形成多元化的教育理念,校训的呈现才会百花齐放。
“学”字居榜首 最爱提勤奋、创新和做人
记者随机挑选出覆盖成都三个圈层的130多所学校,按照“在官网上公布了校训”这一标准筛选,最终列出了一份成都100所中小学校训清单。在对这些校训的模式、高频字词进行统计后发现,成都的中小学竟“颠覆”了一些传统。
谈起校训模式,很多人会首先想到“四词八字”,尤其是“四词组合”那种较传统的口号,比如“勤奋、团结、求实、创新”之类的。但在这100所学校中,真正使用“四词组合”的仅有18所,而“四词八字”的学校共有43所。换句话说,超过50%的学校更愿意使用有个性或更通俗的校训。
在校训“单字榜”上,名列前三的为:学(24次)、德(18次)、勤(16次)。但因为“勤”在一句校训中同时使用了3次,所以出现了14次的“美”也属于高频字。而每所学校对这些字的演绎也不同,比如“学”,就有乐学、好学、慧学、实学、笃学等,“德”则有崇德、树德、立德、正德、养德等。
校训的高频词方面,勤奋、创新和做人以8次并列首位,博学、励志和求真则以7次位居第二,尚美以6次排第三,接下来是5次的笃行和强身。
勤奋、创新和做人成为高频词,而“学”“德”“美”和“强身”也入选,看着这份统计结果,四川省教育学会秘书长纪大海非常感慨,因为在上世纪80年代末,他曾对成都32所中小学的校训做过统计,那时最多的用词是拼搏、团结和勤奋。
“那个时候,我感觉所有学校的校训都千篇一律,都是几个词组合起来,好像全国就办了一所学校。”分析其中原因,纪大海认为,在20多年前,人们思想比较单一,觉得只要把学生成绩搞上去就行,对学校功能的定位还不够清晰,“学校文化建设更是没人关注。”当时,拼搏和团结等口号比较流行,学校也因此沿用。在纪大海看来,20多年间,成都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有了新的教育理念,各学校还形成了多元化的风格,这才使校训———这个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呈现方式更多样,创新、求真等词语才能入选。
这次统计中,“美”和“强身”成为成都中小学校训的高频字词,令人意外。纪大海表示,这突出了新的教育观念,即对审美教育的重视和对身体健康的关注,“在这点上,成都在全国都挺靠前”。记者统计发现,在这100条校训中,除了直接使用“强身”,这个意思还有多种表达形式,比如熊猫路小学的“野蛮其体魄”,温江二中的“强体魄”等。龙泉一中就介绍说,现在愈来愈多的学校重视身体锻炼,该校早在多年前,就建立了“广播操+跑步”的30分钟大课间制度,老师们都打趣说,“我们这里很少见到胖子。”
校训之变 融合学校历史 表达倾向更通俗
跟上世纪80年代的“团结、拼搏”等呼号式的校训相比,如今成都校训“学”和“德”当先,提倡“做人”居多,回归了学校“教书、育人”的两大基本功能。其实从校训含义来看,近50%的校训都是在谈“如何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比如,成都市实验小学就提出“堂堂正正做人”,万春小学希望学生“做一个正直、善良、进取”的人,温江区东大街二小则提倡做“谦谦君子”和“阳光少年”。
据统计,超50%的学校选择了更个性的校训,而它们的来源也是五花八门。
而那些“四词组合”校训,虽然看上去有些刻板,但记者统计选择这种模式的18所学校发现,其中有9所的始建时间都历史悠久。其中,彭州中学、崇州崇庆中学、新津一小、金堂中学、郫县一中的起始时间都在80年前,郫县一中更是能追溯到1753年建立的岷阳书院,现在的校训是“励志、强身、博学、笃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