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东湖公园“变身”文艺范儿 锦江打造中西部文化之心

28.03.2016  12:35

“不 定 式 ”2016成都东湖跨年艺术季青年展,共有25位艺术家,100余件作品参展,涵盖雕塑、装置、影像等多种艺术形式。

市民参观“不定式”2016成都东湖跨年艺术季青年展。

 
 

  造型各异的雕塑、色彩斑斓的抽象派画作、奇幻酷炫的光影水幕……近3个月,前去成都东湖公园游玩的市民,大多被这里的文艺气息所感染。2015年12月20日起,第二届成都东湖跨年艺术季拉开帷幕,近3个月时间里,融合了艺术、科技、创新创业等元素的系列艺术展览活动在东湖公园闪耀登场。

  这并不是成都锦江区第一次举办公共艺术展。在常年从事艺展工作的成都国际文化艺术中心推广部经理董青青看来,与北、上、广等地的公共艺术相比,锦江区公共艺术有着非常鲜明的地方特色,这源于政府力量在背后推动。

  这只有力的“政府之手”究竟如何作为?政府参与艺术项目,又会带来怎样的魔法效应?走进文艺范儿十足的锦江区,答案一一浮现。

  把艺术搬到公园东湖跨年艺术季让艺术更“接地气”

  2015年2月12日,以“文化过年”为主题的首届东湖跨年艺术季在成都东湖公园红美术馆开幕。青年艺术联展、新春文艺汇演、社区植入计划三大活动轮番上阵,好戏连台。

  如果说2015年的首届跨年艺术季喊出了“文化过年”的口号,那么第二届东湖艺术季,则在内容上更加丰富。除年前的“‘原乡’双廊白族农民画展”“水幕光影”“新映像——2016中国光影艺术展映”“DRAW TO-GETHER新媒体数码艺术展”“熊猫装置艺术展”“创意SPACE及艺术市集”外,年后,又相继推出了“‘入境’2016东湖公园公共雕塑邀请展”“‘不定式’2016成都东湖跨年艺术季青年展”等活动,真正让市民过足了艺术瘾。

  如此丰富的展览为什么能够顺利推进?成都国际文化中心副总经理罗伟的答案是:政府推动。

  “两届艺术季,政府在资金上都有补贴,更为重要的是,政府提供了场地。”罗伟说,为了艺术季能顺利举办,政府从政策到公共设施、公共资源配套都给予支持,提供了电力供给、民众安全、停车、交通等后勤保障。更重要的是,东湖公园是成都第二大公园,有着三环以内唯一的原生态湖泊,周末有大量市民前来。市民成为观展主体,从而使艺术真正地接上了“地气”。

  以此次艺术季中的雕塑展为例,参与展览的100余件作品中不乏在国际上获奖的作品,这是平日里市民很难看见的。通过艺术季,市民不仅可以免费观看,还能近距离聆听这些作品的背后故事。据不完全统计,展览期间,除个别极端寒冷天气外,每天现场观展人数基本保持在200—500人,周末更是达到1000—2000人次,累计参观人数超过10万人次。

  家住东湖公园旁的周寰,每周都会带孩子到东湖公园散步,近日,他感受到了东湖公园的变化:“以前觉得雕塑艺术高大上,离自己很远,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大师的作品,感觉艺术离自己更近了。”

  在东湖跨年艺术季总策展人、锦江区当代艺术学会会长何桂彦看来,东湖跨年艺术季将艺术带到公众身边的做法,垫高了整座城市的文艺基石。

  两家艺术机构落户东湖公园成都文艺新地标崭露头角

  事实上,东湖跨年艺术季只是锦江区打造城市艺术地标的一个侧面。

  2015年5月1日,投资3000万元打造的域上和美美术馆正式在东湖公园里开馆。这也意味着,东湖公园里拥有了两家美术馆,艺术机构也由原有的成都国际文化艺术中心一家,增至两家。

  罗伟还透露,除公园内的两家艺术机构外,公园也开始慢慢聚集了好几个艺术机构。“毫无疑问,艺术机构正在向东湖公园聚集。”

  成都国际文化艺术中心是最早落户东湖公园的艺术机构,也是目前西部地区唯一专注于文化艺术的保税仓库。是什么吸引它到东湖公园落户?在何桂彦看来,除了独一无二的地理位置,更大的动力,来自于锦江区政府对文化产业的重视。“锦江区拥有10多家艺术机构,几乎全成都稍有名气的艺术机构都在这儿,政府给的扶持政策也很多。”何桂彦列举东湖跨年艺术季,锦江区政府在推广上做了大量工作,甚至还在社区里进行推广,吸引市民到东湖公园看展。

  “让艺术进入东湖公园,与市民产生互动,一方面提高了城市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也能塑造东湖公园这张文艺‘名片’。”罗伟透露,东湖跨年艺术季结束后,今年还在考虑把莫奈或梵·高的真迹带到东湖公园,与市民见面,“相信到那时,会有更多市民冲着艺术到东湖公园来。”

  艺术接上“地气”的另一重效果,是让越来越多的本土艺术家获得崭露头角的机会。以东湖跨年艺术季为例,穿插举行的青年艺术家展,使更多的青年艺术家为民众所知晓,有力地促进了成都乃至四川的当代艺术发展。此外,不断引进的艺术机构,还将成都乃至四川艺术家的作品带到国外参展,从而使本土艺术走出去,推动成都文创产业的发展。

  成都,东湖。一座公共艺术的新地标正在冉冉升起。

  文化地标助推文化产业发展锦江打造中西部具有影响力的“文化之心”

  从巡游全球的“大黄鸭”到将近14米高的“木头兔子占领地球”;从上海的涂鸦公园到德国汉堡的灯光秀……公共艺术,已经越来越成为检验一座城市文化厚度的标杆。

  作为特大中心城市腹地,锦江区对于公共文化的关注,有着清晰的时间脉络:从2011年成都双年展——蓝顶艺术家展,到2014年成都蓝顶艺术中的“生态——锦江湿地公共雕塑展”再到“我们在一起”2015成都公共艺术季,随处可见政府大力推动的影子。

  早在2012年出台的《中共成都市锦江区委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建设文化强区的意见》中就提出:到2015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要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18%,到2020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20%,继续发挥好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

  锦江区的产业定位为“1+4+N”,其中“1”代表的是总部经济,“4”分别指向四个支撑产业——现代商贸业、金融业、文化创意及休闲服务,“N”则代表新兴产业,像养老健康、电子商务等。

  对于锦江区而言,“文化创意”已成为未来支撑全区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一个集公共艺术展、文创项目、文化机构于一体的“文化之心”的雏形已经形成。未来锦江区,不仅有像红星路35号、许燎源现代设计艺术博物馆、蓝顶艺术区这样的文化创意项目,还将有越来越多的文创产业和产品,无缝衔接起民众与艺术之间的距离。

  “文化之心”的最大受益人无疑是市民。市民廖文说,现在周末都会带学素描的儿子,去许燎源现代设计艺术博物馆、蓝顶艺术区去看展:“这几年,在锦江区能感受到越来越浓厚的艺术氛围,市民也能享受更多的艺术熏陶。”

  由个展到项目,由项目到产业,以管窥豹,一座城市的发展路径选择,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厚植其中。

  成都,锦江区,中西部具有影响力的“文化之心”未来可期。

  □ 雨田图片由锦江区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