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下同仁路出土佛像敷“面膜”“美容”功效是保湿和脱盐

21.07.2015  11:20

下同仁路出土的南北朝佛像修复中 层层“美容”只为保湿和脱盐

■天府早报记者郑其摄影李国东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的诗中,将历史上南朝时期佛教文化兴盛的景象再现。去年12月,成都下同仁路126号 (原成都水表厂厂区)发现了一批精美的南朝时期佛造像,其中个别造像还有贴金装饰,只是大多残破。发掘结束后,这些石刻佛像迅速被送至专门地点由专业人员进行修复。

据最新消息,这批石刻佛像的修复工作将于今年10月底前完成。昨日,记者前往位于金沙遗址博物馆内的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文保中心的 “保护与修复中心新实验大楼”,发现处于修复状态中的佛像们,正在集体敷“面膜”。

佛像敷“面膜”“美容”功效是保湿和脱盐

去年,下同仁路出土了一批石刻佛像,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专门从事佛教考古的张雪芬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南朝经济的发达,让成都的佛教文化也相当兴盛。此次在下同仁路发现大量佛像,说明这里曾经有过规模宏大的寺院。此前,成都的万佛寺、西安路、商业街、窄巷子这4个地点先后均出土过南朝造像,下同仁路的这一出土,为学术界进一步认识南朝造像艺术提供了新资料。

昨日,记者在修复大楼里见到,一间单独的屋子里,一排排环境箱并列摆放着。打开箱盖,只见石刻佛像都或躺或立地被放置在松软厚实的泡沫垫上。绝大多数佛像都见不到庐山真面目,因为它们均被一层层宣纸紧紧包裹,如此厚厚包裹一番后,还粘贴一圈胶布,让其不露出一丝一缝。修复人员陈盛形容,这个程序就像是在敷“面膜”。而且,这一敷“面膜”的环节要进行5个月至半年时间。

给修复的佛像们敷上宣纸“面膜”,它的主要“美容”功效是保湿和脱盐。杨盛解释说,佛像长年埋于潮湿的地底深处,湿度极高。发掘出来后,乍然面对外部的过于干燥对它们而言是场灾难,“石像也需要适应环境,如果干得太快水分流失快,石头极易开裂”。杨盛说,通过敷“面膜”,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湿作用,让水分缓慢流失。大约进行半年的“面膜”“美容”后,石像便能适应外部环境。

在具有“保湿”功效的同时,“面膜美容”也可同时给石刻佛像起到脱盐的作用。“如果石刻佛像的水分中含盐便容易结晶,造成佛像粉化。所以,贴宣纸‘面膜’也可以脱盐。”杨盛表示,“面膜”是会定时更换的,在更换之时,修复人员便会用仪器检测宣纸上的盐含量,直到检测数据显示状态稳定后,佛像才会结束敷“面膜”这一修复程序。据介绍,一般情况下,敷宣纸“面膜”的时间达5个月至半年之久。

跨越1000多年 古今文物修复师“相遇

在此次修复工作中,还发生了一件令修复人员感觉到“穿越”就在身边的事情。“修复人员在对一尊佛像进行修复的过程中,竟然发现了古时的修复人员对同样一尊佛像曾进行修复的印痕。那种感觉太奇妙了,好象现代和古代的修复人员,发生了一次难以想像的‘相遇’!

一边说着,杨盛一边拿出那尊佛像。只见这尊佛像身体一断为二,而在身体断裂处,修复人员惊讶地发现,该断裂处竟然有一处孔洞!

“很明显,这个孔洞是一个起加固作用的榫卯。

说明在古时,这尊佛像就极有可能进行过一次修复‘手术’。”为了让修复人员的推测更具有科学依据,修复人员提取了佛像断裂处的残留物。

通过分析检测,修复人员发现,提取物里的主要物质是大漆(也叫生漆、土漆、国漆),而这种物质极有粘性,“古时候,能够用来作粘合剂的物质并不多。比如,米浆加石灰起一定粘合作用,可以用于堆砌城墙。而如果要粘合石像,则只能用到大漆。”它的出现实实在在印证了修复人员的推测:这尊佛像古时便经历过一次修复,而修复时间大约是在南北朝时期。于是乎,古今文物修复人员,便因此而发生了一次奇妙的“相遇”。

电脑虚拟修复 佛像将再现真容

这批南朝佛像中,考古人员发掘出大量石刻佛像,包括有单体佛、菩萨、天王佛及背屏式组合造像,佛像造型精美,雕刻工艺复杂精致,有的进行彩绘装饰,有的甚至还有贴金装饰。只是,大多均已残破。其中,一件单体倚坐式托塔天王像被考古人员评价为“在国内极为罕见”。

昨日,记者在修复现场见到了这座单体倚坐式托塔天王像,托塔天王像已经先一步完成了敷“面膜”,这让记者有幸见到它的真容。天王左右两手捧着塔,正襟危坐,脚下两个跪姿小人捧着他的脚。托塔天王所穿衣物及靴子上的花纹等装饰物均精晰可见,雕刻极为精美。

杨盛表示,有的佛像由于头部或者躯干的残缺部分已经彻底缺失,无法复原其最初容貌。此次,除了对这些出土佛像进行修复以外,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人员还同步对所有佛像在电脑上进行虚拟复原。“通过电脑三维技术,在整体形态上,我们可以把已经彻底缺失、无法百分百复原的佛像进行复原。在细节上,我们可以将其色彩、贴金、纹饰等细节一一复原。”据悉,这一电脑虚拟修复工作正在进行中,将在不远的将来完成。

相关链接

这些年成都出土的文物

唐代生活遗存

2015年7月15日,成都考古队在成都通锦坊建设工地挖掘出土一唐代生活遗存,估计是五代时期的万佛寺。此次发掘面积约2500平方米,期间发现了丰富的汉代至明代文化遗存。共清理出1口水井、3条沟渠及1座池塘等遗迹,同时还出土了大量生活用陶瓷器和少量与佛教有关的石刻造像及建筑构件。

西汉时期珍贵文物

2013年12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通报了对成都“老官山”汉墓抢救性考古发掘的成果。“老官山”汉墓目前出土遗物共计620余件,其中漆器240余件,陶器130余件,木器140余件,铜器 (含钱币)100件。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2年7月至2013年8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组成考古队,对位于成都金牛区天回镇、成都地铁三号线建设工地的一处西汉时期墓地进行了抢救性的考古发掘。墓葬位于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土门社区卫生站东侧,当地俗称“老官山”。

神秘”石兽

2013年1月,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和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在四川大剧院发掘现场举行发布会,称该发掘现场出土了大量各历史时期的文物,其中一座大型圆雕石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此次发掘发现了战国、西汉、东汉、西晋、东晋、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时期的大量文化遗存,类型包括灰坑、灰沟、城寺、角楼、道路、排水沟、房屋、水井、建筑台基等。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瓷器、铁器、铜器、钱币、建设材料等历史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