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三官堂的“单身”碉楼最近有伴了

24.12.2013  23:12

      四川在线消息(四川在线记者 袁玥 实习生 王之镔)三官堂街33号有一座碉楼,平日鲜有市民会关注她,然而近日,这座碉楼却引起了不少市民的围观。原来,一直“单身”的碉楼,如今身边却多出了一个“穿着”褐色外衣,“手持”黄色烟囱状的“碑文护卫”。

      单身碉楼,原是修建最早的近代建筑

      碉楼周边商户众多,但关于碉楼的故事也大抵不过人们口耳相传,即便是在此处开店已有十年之久的刘先生,他在谈起碉楼时,也只能表明自己全属道听途说:“听说是一个在安徽当了十年巡抚的人回来修建的,就是用来制造步枪武器,不晓得是不是真的。

      但是多了一个“碑文护卫”后,揭示了碉楼的真实身份。碉楼全名为四川机械局碉堡,是成都现存的修建时间最早的近代建筑。四川机械局碉堡于1877年落成,她矗立在这片土地上至今已136年,它是成都当时专门研制枪炮的地方。四川机械局碉堡在历经岁月沧桑之后,外壁墙砖出现了不少剥落的痕迹。这些残旧也让她渐渐隐匿于都市生活的灯红酒绿中,几乎不再被市民记起。

      袁庭栋说,给“城市记忆”加“身份证”很有必要

      大约一周前,“碑文护卫”在这里落户,每当刘先生面对游客关于碉楼的疑问时,他都会将游客带到碑文前,让游客自己去阅读。他笑着说:“看了这个简历肯定就明白了,比听我讲要准确地多。”不过刘先生也提出,碑文美中不足的就是最后一句话存在语病,“‘抗日战争时期,它生产和步枪与手榴弹’这句如果是外地人看到,就不好了。”

      巴蜀文化研究专家袁庭栋介绍,类似四川机械局碉堡这样的典型的保护建筑在成都已经很少见到了,现存的大多保存在华西坝、川医、老邮政局一带。“成都对于近代建筑的概念界定一般是指清末时期修建的建筑。”袁庭栋解释,历史老建筑就是城市记忆的载体,它承载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人们在查看书本之外,建筑能够带给人们更直观、更贴切的感受,是能够看得到,摸得着的,为历史老建筑设立“身份证”尤其显得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