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 三国文化的原点

08.11.2014  16:34

  大三国遗址文化线上,有很多遗迹非常有名,比如四川的成都武侯祠、刘备墓、大邑子龙庙、罗江庞统祠墓、绵阳富乐山、梓潼七曲山大庙、剑门关、南充陈寿万卷楼、阆中张飞墓;陕西的魏延墓、武侯墓、马超墓、定军山、五丈原;重庆的云阳张飞庙、奉节白帝城等等。学者沈伯俊曾提出,以成都为起点,通过一个中心区,两条旅游线,一条环游线,可以将大三国遗址文化串联起来。

  一

  个中心区:以成都的西南交通枢纽和经济文化中心地位为依托,以成都武侯祠为龙头,组合万里桥、九里堤、弥牟八阵图遗迹、都江堰、大邑子龙庙等著名景点,构成四川三国文化旅游最具影响力、来去最方便、游客最多、因而效益最好的中心区域。

  两

  条黄金线:一是北线,以成都为起始点,沿川陕公路展开,沿途主要地区有:成都、罗江、绵阳、梓潼、剑阁、广元、勉县、汉中、西安。二是东线,以成都为起点,沿成渝线、长江水道展开,沿途主要地区有:云阳张飞庙、奉节白帝城、三峡、赤壁、武汉。一条环游线:以成南、成绵广两条高速公路为依托,串连成都、南充、广元、绵阳、德阳五大中心城市,网罗众多景点。

  三国,中国历史上最具史诗气质的时代。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从历史来看,魏晋征服蜀汉与东吴,成为那个时代的胜者;而从人心来看,它们却无法和蜀汉相提并论。一千多年了,时代变了,人也变了,人心还是没变。

  大部分的人,写不进史书;写进史书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历史人物而已。惟进了人心的,可以成神、成圣,立于高堂,坐于祠庙。

  三国之中,蜀汉最小,国力最弱,历史最短。却有两人成神,成圣,一是关羽,一是诸葛亮。败走麦城,关羽战死,敌人毕恭毕敬以诸侯之礼下葬。至于诸葛亮,更是古往今来少有的能让自己人、敌人一致尊敬的人。

  折服了一代人,说明代表了一代人的追求和信仰;折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那只能说,他们代表了这个民族精神的特质。这就是智慧、责任,忠诚,勇敢。这就是为什么最不起眼的蜀汉,最后却成为三国的代表。

  所以,我们今天谈论三国时,自然而言想到的地点是四川,是成都。我们不管走在赤壁、南京、洛阳,还是奉节、云阳,或者剑门、秦岭故道,心里想的,还是丞相和他们那一帮人的故事和传说。

  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可以跨域时空和疆界,这也是蜀汉为何从历史中的小弟,走向三国文化的带头大哥的原因所在。

  武侯祠开启

  全国三国文化

  遗产考察

  “三国文化是中华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极其丰富,影响颇为深远。三国文化遗产是中国历史长河中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也是三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对目前全国范围内现存的三国文化遗产进行一次综合考察极具现实意义。”近日,武侯祠博物馆初步完成了《全国三国文化遗产(成都地区)考察报告》,这是对成都地区三国文化遗产的系统性考察梳理。据武侯祠博物馆研究员梅铮铮介绍,该馆从今年开始,计划用5年时间完成对全国现存三国文化遗产进行全面、科学的考察,并计划明年举办《大三国遗址文化联展》。

  梅铮铮透露,今年5月,全国三国遗址文化会议在成都召开后,从7月开始,武侯祠博物馆的专家就分批对大成都范围内的49处三国文化遗迹进行了分类,下一步是进行深层次研究。“我们希望能与全国的三国文化研究者一起梳理、确定和考察,形成一个具有学术性和普及性的三国遗址文化数据库。”他还透露,初步完成的考察报告有不少新的发现,其中包括彭州市的张松墓、崇州市的马岱墓都是首次发现,但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确认。

  大三国遗址文化漫谈

  专家谈大三国遗址文化

  牵头大三国遗址文化

  成都当仁不让

  对于大三国遗址文化,成都是否是“首府”?专家们怎么看待大三国遗址文化?近日,蔡尚伟、方北辰等专家接受了成都商报记者采访,在他们看来,成都在三国文化里的核心地位当仁不让,成都有责任和义务把大三国遗址文化的整体内涵,以某种方式进行集体展示,并提出一些全局性概念。

  最亮三国元素诸葛亮,

  可成为成都“形象代言人”

  ■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 蔡尚伟

  保护三国文化遗址是当务之急,三国文化遗址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也是最刚性的切入点。三国文化从产业角度来说,具有集成和创新的关系,也有物质与非物质遗产的关系。我们比较看重具体的项目设计,包括三国文化相关产品设计,这与舆论造势需要相辅相成。三国文化已经谈了很多年,当下应该务实地梳理这些文化符号,需要进行市场与产业的科学分析。最担心的是仅沦为概念的空谈。

  诸葛亮是最亮的三国元素,他与成都的城市诉求、城市形象、城市气质也是完全匹配的。他的智谋奇技、诸葛连弩、木牛流马等都是创意设计。诸葛亮可以成为创意设计之城的形象代言人。三国的故事性、叙事性非常强,其中蜀汉文化又是三国文化整个叙事的中心。四川、成都在三国文化里的核心地位当仁不让,而且是三国文化的“首府”,有责任和义务把大三国遗址文化的整体内涵,以某种方式进行集体展示,并提出一些全局性概念。

  集中保护散落各地的三国遗址,

  是保护文化之源

  ■四川大学三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方北辰

  大三国遗址文化的概念,就是把所有“源头”的东西汇集到一起,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

  就四川地区而言,以成都市为中心,加上东面的南充市,南面的凉山州,西面的雅安市,北面的德阳市、绵阳市、广元市,就能编织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三国历史文化网络。这幅网络图纸,有着大量的三国遗址和名胜:成都市的武侯祠、南充阆中市的张飞祠墓、凉山州的诸葛亮平定南中遗迹、德阳罗江县的庞统祠墓、绵阳市的蒋琬祠墓、平武县的古江油关、广元剑阁县的剑门关、古蜀道、翠云廊等等。集中保护这些散落在各地的三国遗址,就是保护我们的文化之源。

  专访青年作家马伯庸

  成都万里桥,当年诸葛亮送别吴国使臣张温时说“此水下扬州万里。”后来蜀汉重臣费祎出使东吴,站在此桥上感慨:“万里之路,始于此矣。”也是从这里,以三国故事为主题的历史小说《风起陇西》《三国机密》等的作者、青年作家马伯庸,开启了为期7天的“北伐路”。

  马伯庸重走“诸葛亮北伐路”,从成都出发,沿广汉、德阳、绵竹、江油、广元一路到汉中,拜祭勉县诸葛墓和汉中城后,转向西北,走康县、西和县、礼县开到天水,北上街亭,自陇县南下宝鸡,下探褒斜道,再折回至五丈原,继续东行至子午谷北口,抵达西安。每一天,他都将所见所想记录了下来。

  成都是

  大三国文化圈的一个枢纽

  “时至今日,如果再有人问我最喜欢三国哪一段,我会郑重地回答,是诸葛亮北伐中原。”

  昨日,马伯庸接受成都商报记者专访,滔滔不绝地陈述了他对大三国遗址文化的了解。他认为,三国文化意义非常,全国各地都有大三国遗址文化,四川的氛围尤其浓。但三国遗址文化体现各自为战的状态,甚至被遗忘在城市各处。如果有“大三国遗址文化”这一概念,把三国文化全部圈起来,把散落各地的点连成线后统一管理,使之成为了解三国文化的一个渠道就好了。

  谈到大三国遗址文化北线行,马伯庸说,在四川及周边地区,有一个大三国文化遗址圈,成都是蜀国的首都,也是三国文化的原点,例如诸葛亮北伐是从成都开始,刘备伐吴也是从成都开始,无论是现实意义还是史料记载上,成都都是大三国文化圈的一个枢纽,就像是汽车的发动机,十分关键,可以以成都为中心向东线、北线、南线等出发。

  这次马伯庸的北线行持续了七天,他开玩笑说:“这也是按照《出师表》来的。诸葛亮开篇就说:‘今天下三分,一周疲敝。’意思是如果北伐持续一周时间,就会容易疲惫。”(编者注:原文“益州疲弊”,意为蜀汉人力缺乏、物力缺无,民生凋敝。)

  重走丞相北伐路

  重新认识诸葛亮

  马伯庸此番重走“诸葛亮北伐路”收获颇丰。他把重点放在寻踪三国遗留上,不仅要看当地三国人文景点、体味文化氛围,还要实地考察遗址的地质、地貌、地形,例如剑阁如何险要?汉中位置有多重要?……通过重走北伐路,马伯庸对诸葛亮有了新的认识,也看到了北伐的战略意义之所在。

  过去,马伯庸对诸葛亮的理解是通过读三国、看史料,曾经他认为诸葛亮寸土未得,寸功未见,怀疑《三国演义》把他过于美化。当年诸葛亮以汉中为基地,先后对曹魏进行过五次北伐,即所谓“六出祁山”,在史书上就是简单几个字,而当马伯庸站在诸葛亮站过的地方,看诸葛亮看过的山川形势,从汉中到礼县,他连开车都费劲,何况当年诸葛亮率军一直步行,还义无反顾的一再北伐,他的内心涌出强烈又难以名状的感受。他还进一步读到诸葛亮在军事上的见解,《隆中对》里可见诸葛亮战略上的谨慎,虽然地理条件险恶,但诸葛亮认为只有选择速战速决才有希望。

  此外,马伯庸发现,《三国志》里诸葛亮的遗命上说“死后葬汉中定军山”,“等于是葬在自己勉县的办公室附近,他是舍不得这一番基业,希望死后也能继续看护这片土地啊。”

  梳理大三国遗址文化脉络

  为年轻人指路

  这一路,马伯庸都在微博直播,与大部分90后和00后网友互动。“他们也跟着我在一起重走,我觉得新一代年轻人把这个接力棒捡起来了。”网友留言要他捎话给诸葛亮,其中一句令马伯庸印象深刻:“丞相,你死后将近两千年我才出生,但我不觉得我们有隔阂。”

  马伯庸回家后有了一个想法,他发现到过的这些三国文化遗迹互无联系、没有参照和指引,比如去看诸葛亮射杀魏国名将张郃的木门道,他和同伴翻山越岭几乎都要迷路了才终于找到那扇斑驳的门。一些沿途遗迹甚至连资料都没有,还是当地网友为他提供了信息。

  马伯庸觉得这些三国文化遗址一直游离在人们的视野范围之外,“所以这也是一个好机会,一方面可以重新梳理大三国遗址文化,将全部遗迹串起来形成网络。另一方面,通过统一保护和管理,可以把三国文化做精细,让传统文化也能抓住年轻人的心。”此外,他还将与四川新华文轩合作,开发以三国故事为背景的系列杂志书,他还希望有机会走一次大三国遗址文化的东线。

  等马伯庸完成北伐路专题书后,如果有人想再去了解叱咤风云的三国时代,只要收拾行囊,沿着这条脉络清晰的路线就能探寻到历史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