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拔“穷根” 喜人成绩暖民心——决战脱贫攻坚的罗江实践

18.04.2018  15:25

 

暖阳高照,在罗江区新盛镇金铃村扶贫产业园务工的该村3组村民兰明珍看着地垄边一筐筐青菜被装上卡车,脸上乐开了花。有了这个产业园,她每月能挣2000多元,年终还能分600元红利。原先因生活贫困而消失已久的笑容又重新回到了她的脸上。

在政府的帮助下,罗江区鄢家镇星光村62岁建档立卡贫困户杨进维一家种植了1.2亩蜜柚和杂柑,以及2亩油菜和水稻,并参加了“千户万元能繁母猪脱贫攻坚”项目。仅仅1年,因病致贫的杨进维一家便成功实现脱贫,家庭纯收入达到了1.8万余元。

自从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在镇村干部、第一书记、帮扶部门、县领导等苦口婆心的道理灌输下,新盛镇月亮村几十年如一日好逸恶劳、游手好闲的邵开金一颗“长睡不醒”的心终被唤醒。整个人彻底改头换面,自食其力,以崭新姿态迎接生活。

……

一件件真实的脱贫案例,是罗江区脱贫攻坚工作有力推进的最好诠释;一张张迎接新生活的灿烂笑脸,是对罗江区脱贫攻坚工作所取成绩的最好肯定。漫步罗江乡间,一条条平坦道路,一块块平整田地,一个个富民产业……无不见证着罗江脱贫攻坚的可喜成绩。精准识贫,精准组织,精准施策,精准“造血”!在“脱贫攻坚是第一民生工程”的认识指引下,在“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目标定位下,罗江全区凝心聚力,变“扶贫”为“扶志”,变“要我脱贫”的要求为“我要脱贫”的斗志,脱贫攻坚工作佳绩连连。

精准识贫——

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罗江严格按照省市要求,严格程序,认真核查,扎实开展精准识别和“回头看回头帮”工作,确保精准识别“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按照“两公示一公告”的程序,紧扣省定人均纯收入贫困线和“两不愁、三保障”识贫标准,罗江通过“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公示”,对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进行了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真正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有薄,底数清、情况明。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区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172户、11979人。

在此基础上,罗江制定出台了《关于开展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和“回头看回头帮”工作实施方案》,采取乡镇自查、督导抽查的方式,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识别情况进行逐户核查,力求做到“一户一档”底子清、“一人一策”“一户多策”措施清、村支部书记心里清、帮扶责任清和脱贫轨迹清。

按照省扶贫办统一部署,罗江对全区农业村和农业社区,重点是对非贫困村、五保户、低保户和残疾人口进行拉网式排查,对符合贫困户条件未识别进系统的,及时识别、建档、录入;对部分确实不符合贫困标准的家庭,严格按照退出标准和程序,逐户逐人销号,坚决做到“应进则进、应出则出”,进一步核实清楚了贫困人口底数,信息档案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精准组织——

凝聚合力,扎实帮扶

在精准识贫的同时,罗江以脱贫攻坚工作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兼顾,多措并举,认真落实各项帮扶措施,确保帮扶到户到人。

该区不仅成立了罗江区脱贫攻领导小组,成立了罗江区扶贫开发和移民局,加强组织领导,并完善推进机制,建立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例会制度,定期研究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更通过组建队伍、成立村民扶志协会、层层夯实责任等措施,确保脱贫攻坚取得实效。

一是组建队伍。认真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共选派101名第一书记对101个村进行结对帮扶。印发《罗江县进一步压实“五个一”扶贫攻坚主体责任的方案》,建立定向告知、定责督导、定人管理“三定机制”,对全区“五个一”帮扶力量分类细化工作职责。制定全县脱贫攻坚工作“五个一”帮扶、项目验收、贫困户操作模板,由区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统一指挥,统一目标、口径和步调,确保帮扶力量到位。实行“一卡一册一志一档”,规范驻村帮扶工作模板化纪实,确保规定动作执行到位。

二是“扶贫先扶志”。罗江通过成立村民扶志协会,以“扶志气、扶自尊、扶法制、扶自信”为抓手,由区委宣传部牵头,工、青、妇配合,利用农民夜校加强对群众的素质教育和感恩教育,开展“四好”星级示范户创建活动。从精神层面树立起“人穷志不短”的骨气、敢于脱贫的勇气、科学致富的底气、勤劳实干的豪气。

三是夯实责任。罗江进一步强化主体责任,出台了《罗江县脱贫攻坚问责办法》,坚持结果导向,督促各级脱贫攻坚责任主体更好地履职尽责。进一步夯实驻村工作单位责任,严格落实“干部当代表,单位做后盾,领导负总责”的帮扶工作机制,对驻村工作组和第一书记工作开展不力的,除追究当事人责任外,还要追究派驻单位责任。

精准施策——

积极谋划,量身定制

首先,罗江各镇、村在主要交通沿线、村委会所在地乡等位置制作悬挂脱贫攻坚工作宣传标语、宣传栏、标语牌,及时、全面、准确地解读脱贫攻坚政策,宣传脱贫攻坚先进经验和典型人物,为全区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精准扶贫、不落一村、不落一户、不落一人”,以此总要求为行动宗旨,罗江逐人逐户制定帮扶措施。结合贫困村实际,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制定了“一户一策、一户多策”的帮扶措施,为36个市级贫困村、5172户贫困户量身定制了扶贫“套餐”,确保扶贫攻坚“精准到村、精准到户”。

为了解决贫困户住房安全问题,罗江准确把握危房改造有关政策,坚持群众自愿、积极稳妥的方针,因地制宜探索危房改造方式。区扶贫办、住建局、财政局等相关职能部门,围绕脱贫攻坚大局,结合部门实际,全局着眼、全盘谋划,统筹脱贫资源,整合脱贫资金,结合实际,设立607万元的贫困户建房分险贷款基金。目前,已有176户贫困户贷款433万元,解决了贫困户住房安全问题。

为了更好地解决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罗江整合涉农资金,整合区级部门预算和政府性债务资金13000万元,集中用于全区贫困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和村级基础设施建设。

精准“造血”——

发展产业,永拔“穷根

脱贫攻坚,产业是根本。”为了实现36个贫困村整体脱贫,稳定脱贫,且精准拔“穷根”的目的,罗江扎实推进产业扶贫脱贫工作,首先制定了《罗江县扶贫产业基金管理办法》,从而在全区形成齐心合力抓脱贫攻坚的体制机制。

同时,充分创新扶贫模式,认准产业,整合扶贫资金,按照“适度规模、集中建设、统一管理”原则,坚持“农业产业化、产业园区化”,打造专属贫困户的具有“造血”功能的精准扶贫产业园。全区整合项目资金2600余万元,打捆使用,建成精准扶贫“造血”式产业园26个。扶贫产业园由乡镇引导,村“两委”组织,专业合作社领头,贫困户参与,连片发展贵妃枣、春见橘、莲藕、蚕桑等十余个特色产业,面积达4000余亩。该路径破解了贫困村无集体经济“空壳村”的难题,找到了一条稳定、可持续的扶贫新路。

此外,罗江还按照财政资金股权量化到人的原则,做好精准量化,把财政资金形成资产量化到贫困户头上,让贫困户得实惠,覆盖贫困人口5200多人。一个个生机勃勃的园区良性运转,托起了贫困村、贫困户脱贫奔小康的希望。

2016年起,罗江还从“县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中列支200万元,实施“千户万元”能繁母猪脱贫项目,通过养殖途径,实现由“输血”脱贫到“造血”脱贫的根本转变。

精准用人——

集结人才,先“富脑袋

缺人才是一些贫困村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往,经常是上了致富项目,村民们因缺少技术,造成项目匆匆上马又匆匆下马,没有成为贫困户脱贫的“金饭碗”。

因此,为了让扶贫工作开展得更加有效,罗江创新扶贫机制,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库,按照种植、养殖等分类,全面收纳辖区内现有的农村人才年龄、技术等信息,把深藏于田间地头的“土专家”、“田秀才”,按照特色产业和规模,分类组建了翠冠梨、贵妃枣、薄壳核桃等产业农村实用人才库,借此让村民先“富脑袋”,再“富口袋”。

凡是纳入实用人才库的人才都实行动态管理,对示范作用带动不明显、技术支持不到位、项目验收不合格的人员,每年予以定期淘汰。结合未来产业培育及发展,及时将成熟的新兴产业农村人才吸纳入库,为将来的发展储备可持续发展动力之源。

脱贫攻坚讲的是政治,干的是民生,体现的是大局,反映的是党性。脱贫任重道远,当前工作已进入决战贫困、决胜小康的关键阶段,任务倍加艰巨、时间尤为紧迫、形势仍然严峻。”罗江区委书记曾长江表示,全区各镇、各部门在攻坚重点上要再明确,切实增强脱贫攻坚的针对性;在工作机制上要再完善,切实增强脱贫攻坚的长效性;在责任落实上要再加强,切实增强脱贫攻坚的严肃性。要在“临门一脚”“冲刺决胜”的关键时期,扑下身子抓落实,动真碰硬去抓、真刀真枪地干,确保全面完成全区的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举措亮点】

近两年,罗江区狠下“绣花”功夫,大力实施特色产业培育工程、基础设施配套工程、美丽乡村建设工程、人文素质提升工程、基层组织固本工程等“五大扶贫工程”,大力开展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等“三个一批”行动,对2014年-2017年已脱贫户和已退出市级贫困村常态化开展“回头看”“回头帮”,做到脱贫办妥政策,脱贫不妥帮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2018年是罗江区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按照计划,全区要实现最后227户496名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为此,今年,罗江脱贫攻坚工作较以往举措更扎实,部署更周密,信心更坚定,脚步更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