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故事荟】李荣钢:星光不问赶路人
李荣钢,1980级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成都成量工具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 曾担任国家工信部04专项《高效可转位刀具及超硬刀具的研究及产业化》、《高性能螺纹刀具成套工艺装备的研发及应用》课题负责人,主持、参与高精度电主轴、全自动高速钻头磨背机等项目的研制工作,多次荣获成都市科技进步奖。
求学四年 受益终生
1980年,高考重点线360分,李荣钢以超重点线的分数考入成都大学,成为工业制造学院(今机械工程学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新生。读机械专业的想法在李荣钢幼年时就已萌芽,父亲是一名50年代的工程师,是新中国的第一批建设者,在那个年代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为国家建设奉献力量是很多人的理想,年幼的李荣钢受父亲影响对机械制造产生浓厚兴趣,并立志成为像父亲那样为国家建设做贡献的机械工程师。
拿到成大录取通知书后,李荣钢兴奋地骑着自行车飞奔到荷花池。居民四合院、红砖墙、青瓦房,一块手写的“成都大学”的牌子,与成大的初次邂逅,李荣钢心里百感交集。创建初期的成大基础设施落后,低矮的平房陪伴李荣钢渡过酷暑严冬,但让他欣慰的是,学校的教学条件是一流的,学校聘请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医学院等名校的教授来校授课,全校学期平均及格率高达99%。
大学,李荣钢印象最深刻的老师是教《高等数学》的姜老师,记忆里的姜老师戴副眼镜,讲课的水平很高,板书写得尤其好。那时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樊映川主编的高等数学讲义和习题册,两本书都很厚,但是姜老师上课从不带讲义,一只粉笔就把课讲得明明白白。从定义开始讲起,再举例说明,一步一步推下去,等到从姜老师的讲课中回过神来,翻开书,才发现授课内容和书上的一个字都不差。数学是理工科之本,扎实的数学功底为李荣钢专业课程的学习及科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年的成大学习经历不仅带给了他专业的知识技能,更教会了他融会贯通和终身学习的道理。正是这样善于思考、善于总结的学习习惯,对李荣钢往后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行路34年 初心不改
1984年夏天,21岁的李荣钢从成大毕业,进入到成都成量工具集团有限公司。“我们80级毕业分配到成量的有三十多人,我们当时的想法都是‘不能给成大丢脸’!成大作为一个新生的高校,同学们都想争一口气,所以我们这帮成大人在厂里口碑都很好。”李荣钢现在兼任成量子公司——成都茵普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子公司40余名员工,8名都是成大学子,他们做科研、申专利,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现在均是推动公司发展的中坚力量。
34年,李荣钢从一名基层技术员做到总工程师,从一名新兵变成掌舵者。改革开放的年代,沿海一带急需工程技术人才,无数人争相到沿海地区去寻找致富途径,李荣钢却始终坚守在成量,一方面出于“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观念,但更重要的是成量对他的认同感,让他的创意变成产品,让他觉得在这里可以实现自我的价值。34年踏踏实实工作,他始终相信“上天不会欺负老实人”。
作为企业管理者,李荣钢任用人才尤其看重品德,责任感,工作上,能吃苦、踏实做事、不计较得失;为人上,要知感恩,孝敬父母,尊师重道。“刚毕业的大学生像一张白纸,工作经验欠缺,我们一步步去教他们,像是带自己的娃娃,在设计上给他们把关,指出哪些是要不得的,经过一两次摔倒他们就知道该怎么做了。”工作上,李荣钢也把自己终身学习的观念教给年轻人,鼓励他们不断学习,“只要脑袋没有老化,你就永远年轻,你的思路就是清晰的”。
毕业34载,李荣钢不仅做到了“不能给成大丢脸”,还做到了为成大增光添彩。成量集团在机械制造方面和成都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进行了多项合作,2017年,双方达成了联合共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协议,覆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三个专业的实践教育,极大地推进了成大机械类专业的发展。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从基层技术人员到卓越工程师,再到成量集团总工程师,李荣钢始终坚持踏实进取的信念,“大浪淘沙的社会,一个人想要出彩,做事情必须要持之以恒。”
从荷花池的居民小院到如今十陵的三千亩校园,母校的蓬勃发展,李荣钢看在眼里,乐在心里。“我很羡慕现在成大的学子有这样美丽、现代化的学习环境,作为过来人,我依然希望同学们能踏实学习,不断向前,继续为母校的发展做贡献!”
(文/王静 秦利川 罗达 编辑 闵秀玲 责编 周小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