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世界“双遗产”蜀道得闯几道关?

07.04.2015  12:08

蜀道鼓城山。图片由省住建厅提供

近日,蜀道正式进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预备名单

蜀道何时能成为中国第5个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这是今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热议的一个话题。“蜀道申遗”牵头单位、四川省住建厅透露,力争2017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提交申报文本。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在“申遗”这条道路上,蜀道究竟要迈过几道关?

A缘起

权威建议:申报双遗产更能体现蜀道价值

两年前,蜀道一直局限于文化线路遗产申报——直到两位专家的到来。

2013年11月,国际生物学界权威、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生物多样性工作组原外方主席约翰·马敬能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国际生物科学联盟中国国家委员会原主席汪松先生到蜀道考察。当地修筑于悬崖绝壁间的栈道、道边林立的古柏、繁衍栖息的珍禽异兽……这一切都强烈吸引着两位生物学泰斗。“蜀道翻越了崇山峻岭,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典范。”马敬能和汪松两位专家郑重建议,蜀道完全符合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标准,申报双遗产更能体现其价值。

他们的观点,为蜀道申遗提供了新思路。2014年5月,我省正式启动蜀道申报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工作——若申遗成功,我省将成为全国唯一拥有峨眉山—乐山大佛以及蜀道的世界双遗产省份,世界遗产数量也将跃居全国首位。

申报双遗产,反倒更“省时”。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缔约国每年最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2个申遗项目,其中1个必须是自然遗产或者双遗产。目前国内“排队”申报文化遗产项目达45个;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门槛”颇高,“排队”项目相对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