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凉山最后的慢火车 载着600多名孩子的上学梦
依火红敏和读学前班的妹妹。
吉木呷呷在火车上用手机自学外语,旁边是她弟弟。
坐慢火车返校的学生。
5月14日,在慢火车上看书的学生。
在瓦祖站上车的学生们。
杨孟龙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徐湘东 摄影报道
5月14日,周日。早上8点49分,成昆线上的小站沙马拉达,一列绿皮火车缓缓停下。跟着人群,依火红敏上了火车,找到一处比较安静的座位后,抓紧时间做起了练习题。
依火红敏是西昌航天学校的一名初三学生,家住凉山州喜德县沙马拉达乡。每个周末,她都要乘坐这趟火车,在家和学校之间往返。
这趟火车,车次为5633/5634次,是成昆线上四川境内最后的两列慢车之一,从1970年成昆线通车以来就一直在运行,至今已有47年。它从普雄往返攀枝花,全程353公里,停靠26个站,票价最高25.5元,最低2元。
在铁路沿线交通不便的地方,每个周末,都有超过600名学生搭乘这列慢车走上求学路。这列慢车,成为了当地最大的“校车”,将一批又一批学生送出大山。
目前,成昆复线正在加紧施工,预计2021年,从成都到昆明将会开行动车。不过,这列慢火车,仍将在大凉山深处继续穿行,即使每个小站,只有一名上下车的乘客。
面孔
座位上,看书的彝族女孩
“一定要考上西昌二中”
5633次列车车厢内,拥挤而热闹。乘客带的行李和货物都很多,有人背着满满一背篓青菜,有人扛着两大袋土豆,还有人提着几只大公鸡。
上车后,依火红敏找到了一个比较安静的座位。她拿出书本,做起了练习题。6月13日就要中考了,她有些紧张。
依火红敏是一名彝族女孩,在西昌航天学校读初三,15岁的她,身高已经有1.62米。每个周六,她都要回家一趟,拿下一周的生活费,周日再返回学校。
从学校回家的路程有100多公里,乘坐火车是最快的:从西昌站上车,2小时43分钟后,在沙马拉达站下车回家,票价8.5元。
而如果坐汽车回家,她需要先从西昌坐客车到喜德县城。沙马拉达没有客运班车,从县城过去,只能转乘面包车,全程需要四五个小时,花费60多元。
依火红敏的成绩在班上排名前十。她的中考目标是西昌二中,这是当地一所不错的高中,她告诉自己“一定要考上”。
依火红敏的父母很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小学二年级,依火红敏从村小转学到了喜德县民族小学,之后考入西昌航天学校。当时,村上的学生考到西昌读初中的,她是第一个。
从小学二年级开始,依火红敏就坐这趟慢车上学,今年已是第8年。3年前,刚到西昌读初中时,依火红敏感觉很不习惯。班上的彝族同学不多,课余时间大家都说四川话,她也听不大明白,“刚开始很想家。”不过,没过多久,性格开朗的她就适应了新的环境,交了很多朋友。和记者交流时,她说的是一口流利的四川话。
5月13日回家那天,火车抵达喜德站,依火红敏突然从座位上跳了起来。原来,她的母亲翁古呷呷带着她的弟弟和两个妹妹,也上了这趟车。
依火红敏的弟弟和妹妹在喜德县城读书,母亲在县城里面租了房子,专门照顾他们。每个周六,一家人就在火车上汇合,一起回家。
翁古呷呷的汉语说得不好,要女儿给她当“翻译”。“我一直告诉他们,读书才有出息。”她说,虽然家中经济条件不好,但即使借钱,也要将孩子们送到好的学校读书。
面孔
车厢里,自学外语的女生
“教育真的可以改变一切”
5月14日,依火红敏旁边的一节车厢,一名年轻女孩对着手机大声朗读着外文,吸引了不少乘客的目光。发现大家都在看着她,她有些不好意思地吐了吐舌头,做了个鬼脸。
这个女孩名叫吉木呷呷,家住喜德县。刚才,她正跟着手机上的外语学习软件,学习韩语。
吉木呷呷在凉山州民族干部学校学习,一年之后,她将去成都继续读大专。
除了学习韩语,吉木呷呷还在学英语,不过没有老师教,全部在手机上跟着软件自学。
“我还在学校学舞蹈。”吉木呷呷并未理会周围乘客诧异的眼神。她手机上下载了不少舞蹈教学视频,没事的时候,就会跟着视频练习。
从读初中至今,这趟慢火车,吉木呷呷坐了7年。和同一车厢内显得有些害羞的学生相比,吉木呷呷外向大方,很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育真的可以改变一切。”吉木呷呷说,家乡现在的生活条件,已经比以前好了不少。她认为,脱贫致富的关键在于教育,山区的孩子,读书才能走出大山。
吉木呷呷学习的是小学教育专业。她的计划是,毕业后回到家乡,当一名乡村小学老师,“尽我最大的努力,来改变家乡的面貌。”
吉木呷呷的父亲身体不好,母亲在喜德县农贸市场贩卖鸡鸭等家禽,努力供3个孩子读书。
“我哥哥本来成绩很好的,高中时迷恋网络,辍学了。”吉木呷呷叹了口气,她指着身边的一名帅气的男孩说,这是她正在读初二的弟弟,弟弟成绩很好,家里希望他能考上大学。
吉木呷呷多次去过成都。她说,每次坐着慢火车,在大山的隧道中穿行时,感觉就像是在坐地铁,“这是凉山的地铁。”
见证
在慢火车上工作17年的列车长:
这趟车,为山里孩子慢下来
如今,成昆铁路复线正在加紧施工,预计到2021年将全线通车,沿线将进入动车时代。不过,慢火车依旧会按照原来的速度在大山里穿行。
5634次列车车长李伟加,在这趟慢火车上已经工作了17年。他说,慢车的速度并不算慢,时速能超过80公里,但因为沿途停靠的站点多达26个,所以一趟跑下来要9个多小时。
从西昌到喜德,是客流最集中的一段。沿途村民赶集、走亲访友,或是将鸡、鸭、猪、羊以及花椒、土豆等农产品运到市场,都会选择乘坐这列慢火车。
对于慢车的“慢”,李伟加的理解是,火车速度慢,这就要求列车上的工作人员,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为旅客服务。
17年来,李伟加感受到的最大变化,是当地家庭对教育越来越重视。现在,乘坐慢车去上学的彝族孩子一年比一年多。每到周末,这趟车就成了他们在学校和家之间往返的校车。
“尤其是近两年,学生多了不少。”李伟加一年要跟着慢车跑48个来回。
据不完全统计,如今每周周五到周日,有超过600名学生乘坐这趟慢车,下半年新学期开始后,预计人数还会增加。
在李伟加看来,每当看到学生们在车上认真看书,看到他们坐着慢火车走上求学路,会觉得特别欣慰,满满都是成就感。
变迁
穿行大山的绿皮车
“喝酒闹事的少了,乱扔垃圾的少了”
“西昌的太阳,马道的风,普雄下雨像过冬,燕岗打雷像炮轰……”这是描述成昆线沿途天气的顺口溜。成昆线通车47年来,歌谣依旧,线路依旧,那趟慢车一直都在。而且,1995年以来,这列慢车的价格就没有变过。
5633次列车车长周继刚,在慢车上工作了23年。他说,“起步价”2元,353公里全程票价25.5元。这趟车从攀枝花到西昌旅客数量较少,上下客最多的是西昌、月华、冕宁、喜德等车站。如果遇到彝族年、火把节等节日,旅客数量会爆满。
近年来,周继刚注意到的变化是,沿途越来越多的村民有了脱贫致富意识。更多的村民到外地打工,或是做起了小生意。家中的花椒、核桃等农产品,也卖出了更好的价钱。生活在悄然发生变化。“车上喝酒闹事的少了,乱扔垃圾的少了,素质明显提高了。”
慢火车上的设施和环境也变好了,车厢内更为整洁,还设置了彝汉双语广播和文字提示。为方便乘客运送家禽家畜,火车还实施了人货分离,在最后的一节车厢,专门设立了家禽家畜区,以及大件行李区。
沿途村子的发展开始快了起来,村民们的生活也一天天变好了,但这趟慢火车,只要还有人需要,它就会一直开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