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超市”模式泸州预冷:两小时未见一个顾客上门

28.10.2014  11:19

    “客人少,生意不好做。”10月15日,站在爱心企业义卖区,看着货架上摆放已久的产品,泸州市龙马潭区红星街道大驿坝社区慈善超市营业员罗桂丽这样说。

    作为泸州市首家慈善超市,今年2月成立的大驿坝社区慈善超市在对社区内的900余名低保特困、重点优抚对象和城市“三无”人员打折销售的同时,还试图进行“自我造血”,并将超市所得的利润纳入专项募集资金,进行济困、助学等爱心慈善活动。但9个月运营下来,超市生意冷清低迷。

    有点秋:两小时未见一个顾客上门

    记者看到,面积不大的慈善超市专设爱心企业义卖区、接收捐赠物资区、社会购买区等购物区,货架上摆放着大米、食用油、洗衣粉、肥皂、拖鞋等日常生活用品,价格比其他超市同类物品要便宜一些。爱心企业义卖区和接收捐赠物资区的货架上也分别存放着一些手工艺品及棉衣和棉被。

    当天正是营业时间,但记者在超市内呆了近2小时,未见一位顾客光临。超市营业员说,每天客流量很少,除了买些米和油,其他捐赠物品基本没人买。

    “超市的商品虽然便宜,但是可供选择的品种很少。”该社区居民唐玲莉曾在慈善超市买过东西。因品种少,去了一次后再没去过。

    还有些消费者对慈善超市一无所知。到超市买了一盒香烟的李大爷说:“我还以为超市老板名叫慈善哩。

    按照龙马潭区民政局的要求,慈善超市还有一个功能是接收社会捐助物资,如接收市民的旧衣物、棉被等物品。然而,记者发现,该慈善超市接收捐赠这一功能,也被人遗忘了。“刚开始还有人来捐赠,后来就没人来了。”该慈善超市营业员说。“万一超市不发给需要帮助的人怎么办?捐给慈善超市不如直接捐到需要帮助的人手中。”居民吴全茂表示,自己对慈善超市的运营模式不太理解,在捐赠上,他选择其他慈善机构或者直接捐到需要帮助的人手中。

     有点难:慈善超市“自我造血”功能弱

    据龙马潭区民政局负责人介绍,慈善超市人员工资、房屋租金等都由街道和社区负担,超市仅负责水电费。尽管这样,慈善超市运转仍较困难,只能勉强维持。

    记者了解到,慈善超市成立后,经营者多为街道工作人员。“他们对市场运作知之甚少,经营有心无力,导致慈善超市自我造血功能不足。”大驿坝社区党工委副书记曾凡群说,这些工作人员还要单独做相应的台账,工作负担较重。

    红星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孙秋梅认为,慈善超市的物资,主要依靠政府、企业捐助,但这种捐助受时间、节点制约,一旦政府、企业暂时没有捐助,超市便会陷入运转危机。

     有眉目:慈善超市网络服务中心运行

    慈善超市如何走出低迷,更好地发挥其扶贫济困的功能?

    近日,泸州市龙马潭区首家慈善超市网络服务中心在大驿坝社区揭牌。服务中心由该区民政局和某食品连锁企业采取政企合作的方式,按照“政府实施救助,企业志愿服务”的原则,依托企业在龙马潭区辖区内已建或将建设的连锁超市,为辖区困难群众提供多项服务。区民政局将在企业发展上给予硬件扶持。“今后,凡龙马潭区辖区内的城市低保、低收入家庭、重点优抚对象、城镇‘三无’等困难群众,凭慈善超市爱心优惠卡,即可到该合作企业在辖区内开设的连锁店购买米、油、面等生活必需品,并一律享受8.8折优惠。”该区民政局纪检组长刘正华说,今年内,还将在其他5个社区建立慈善超市信息服务站,力争在两年内把服务站覆盖到全区所有城市社区。

    编后

    泸州慈善超市的遭遇告诉人们:不是光有一腔热情,一颗善心,就可以把专业化的善事做好。需要对做慈善的和被慈善的人,有一个准确的了解,慈善行动实施起来才会有达到效果的基础。

    做善事不要一厢情愿地认为我对你好,你就肯定会接受。事情往往不是这样的,泸州慈善超市就是一个例子,决定实施前,社区有没有对那些需要关爱的人群做过类似调查,他们最缺什么,他们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只有先了解了这些,才好有的放矢地进行相关慈善行动,有这样的准备才有可能把事情办得更好,效果更明显。其次,想做慈善的人希望通过什么途径,做什么事情,这些都是需要事前有准确的了解。

    有了以上两方面的了解,找到他们需求的交叉点,也许一个好的慈善载体是什么样就出来了,要达到慈善行为的路径就清晰起来了,这样做慈善才可能不事与愿违。(罗森波 简放鹏 记者 孔芒)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