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与子女同住老人不足两成

03.09.2014  13:49
核心提示:如今,反倒是儿女想和老人挤在一起,老人却想“图清静”。父母老了,究竟是谁投靠谁?       以前是父母想和儿女住,儿女不积极。如今,反倒是儿女想和老人挤在一起,老人却想“图清静”。父母老了,究竟是谁投靠谁?日前,上海市妇联与复旦大学社会性别发展与研究中心围绕“老人生活照料与公共政策”问题展开网络调查,结果显示,七成网友愿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接父母同住,可八成老人却希望在身体健康时自由地生活。   传统的儿孙供养型家庭养老已难以满足老龄化社会的需要,以社会力量介入为主的社会养老方式还受到很多因素制约。养老,这一问题困惑着老年人,也困惑着年轻人。   此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300多份,受访者年龄从20多岁到60多岁,超过四成以上受访者年龄在31-50岁之间,本科学历占主体。   最理想模式:“一碗汤的距离”   居家养老仍是人们最偏好的养老模式。   调查中,八成老人希望身体健康的时候能自由地生活。超过半数受访者(53.4%)表示,在自己身体健康的情况下,选择和老伴一起居住,但是希望离子女近一些,所谓“一碗汤的距离”。只有不到16%的人选择和子女一起居住。   个案中,很多老人有这样的想法:即使自己身体不好,需要照顾,也尽量不麻烦子女;最好的模式是和老伴一起居住,但离儿女距离不远,再请一位钟点工阿姨或家政工。此外,受访的老人中只有两成表示“首先选择到养老机构居住”。   如果家中有老人因慢性病需要长期照顾,人们会选择什么样的养老方式呢?接近80%的人愿意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在家里照顾。其中,31%的人表示,会依靠自己或家人照顾老人;19.5%的人会请钟点工协助照顾;11.2%的人会请全日制家政工照顾;17.6%的人会请专业护工照料。 七成子女愿与父母同住   “孩子!如今,我的脚站也站不稳,走也走不动了,所以,请你紧紧地握着我的手,陪着我,慢慢地,就像当年,我陪着你一步一步地走。”这是一首曾在网络上流传的诗,据说是写在一家养老院的墙上。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养老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老人们的经济收入日渐固定且提高。越来越多老年人在经济上不再依靠儿女供养,相比之下,情感需求日益凸显。调查中,所有人都认可,情感的“养儿防老”重于物质的“养儿防老”。   有七成网友表示:愿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接父母一起居住。   如今,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已经步入老年。与自己多儿多女的父母不同,唯一的子女将承担赡养他们的重任。不少家庭已出现4个老人、1对夫妇和1个孩子的“4-2-1”家庭结构。调查显示,75.4%的受访者认为,如果有条件肯定会(40.9%)或可能会(34.5%)接自己的父母长时期一起居住。   记者在这一数据基础上,对身边朋友做了一次微调查。结果发现,愿意与老人共同生活的年轻人主要基于以下理由:“父母就我一个子女,必须担起养老责任”;“父母所有的爱都给了我,我也要这样回报”;“父母同住,能帮忙照顾第三代,对老人来说精神上也是一种乐趣”;“身为独一代的我和父母间代沟隔阂少,基本不会有矛盾”。   对老人而言,相比较经济上的支持,他们表示,更需要子女的精神慰藉。   月均养老支出可承受1500元   受访者中,对于“老年照料服务购买意愿的月支出水平”绝大多数集中在1500元左右。老年购买的照顾服务,包括请钟点工、长期家政工、护工等等。   尽管很多年轻人愿意与老人同住,但工作繁忙而无暇照顾老人的现象也比比皆是。因此,很多人都选择了购买服务。在购买老年照料服务上,调查显示:将近半数(48.2%)网友愿意付出1001-3000元/月为老人购买老年照料服务;29.7%的网友愿意花费1000元/月以下购买养老服务;只有13.1%的受访者愿意出3001-5000元/月为老人购买养老服务。因此,网友们的平均月支出水平为1473.5元,接近1500元。   此外,1/3的网友赞成“政府应加大对养老机构的补贴力度”。   调查中,老人不愿入院养老的原因之一是高居不下的机构养老费用和老年人有限的支付能力之间的矛盾。34.8%的网友认为,政府可以加大对养老机构的补贴力度;24.9%的网友认为,政府应该通过税收优惠鼓励企业参与养老事业;还有14.4%的网友认为,要鼓励慈善公益机构大力捐助。此次调查显示,在社区范围内就近解决养老是公认的最为可行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