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感恩中迸发奋进的力量——走进芦山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现场

08.01.2015  10:40
  “红红火火过新年感恩奋进建家园”、“新居落成常念共产党楼房进住不忘总书记”……岁末年初,四川日报记者行走在芦山、天全、宝兴等“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区,看见许多村民在喜迁灾后重建新居的同时,贴上了感恩对联,挂起了感恩标语。

  从抗震救灾到灾后重建,从满目疮痍到欣欣向荣,一年多来,芦山地震灾区发生着可喜的变化。

  看着灾区面貌一天天更新,感受到生活一天天改善,灾区群众最想说的是两个字:感恩。他们通过书写感恩信、传唱感恩歌、张贴感恩画等方式,表达着对党中央国务院、各级党委政府及援建市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感恩之情。

   说不完的感恩情

  81岁高龄的高加珍老人,回忆起一年多以前习近平总书记来临时安置帐篷看望自己的情形时,话多起来。

  2014年12月23日,记者在芦山县龙门乡青龙场村上场口安置房见到老人时,老人正在加封了防寒木板的屋里烤电炉,室内暖意融融。对党和政府,老人有说不完的心里话、聊不完的感恩情。“我一直给儿孙讲,我们世世代代都不能忘记共产党的恩情。

  2014年3月,芦山县组织的“群众说事”大篷车开到龙门乡,高加珍老人拄着拐杖,上台为大家演唱红歌,表达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之情。如今,高加珍4个儿子的新房,都规划建设在同一个小区。儿孙们希望老人和大家一起住进新房,安享晚年。

  在龙门乡隆兴中心校任教的廖茂棱老师没想到,能在震后的村小教孩子们弹钢琴。她介绍,钢琴是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学校考察时,提前送给同学们的儿童节礼物。以前没见过钢琴的同学们,对弹钢琴有了浓厚兴趣。廖茂棱成立了音乐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教学生弹钢琴。

  邻近的青龙场村白伙新村聚居点,81户村民住进了砖木结构的新房。青龙场村的党员干部说,地震以来忙个不停,感觉就没困过,半夜还常在一起商量事情。群众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还到处传扬。

  写标语、创对联,是群众们最质朴的感恩方式,从芦山县城到震中龙门,一路上国旗飘扬,感恩标语四处可见。白伙新村最大的一副,写给了党中央:“新居落成常念共产党楼房进住不忘总书记”。

   确意”的生活唱出来

  “地震无情人有情,人间处处有亲人,满怀信心建家园,黄昏过后是黎明。”12月16日,在天全县仁义乡初级中学操场上,当地十八道水农民艺术团正在进行灾后重建感恩演出,75岁的程培贤以一曲婉转的感恩山歌《忘不了》,赢得观众的阵阵喝彩。“4·20”芦山强烈地震以来,程培贤和十八道水农民艺术团其他成员一起,已自编自唱10多首感恩歌曲。只要有空,他们就会给乡亲们唱几嗓子。

  灾后重建一年多来,灾区老百姓充分利用山歌、快板等当地民俗表演形式,创作演出了许多感恩题材的节目。芦山龙门乡五星村退休教师乐绍农、但长英夫妇,自去年4月搬进临时安置点以来,夫妇俩不仅把快板表演融入感恩奋进元素,还带动安置点群众一起参加文艺表演。乐绍农表示,希望通过感恩快板,传达群众建设灾后美丽新家园的决心和信心。

  对于芦山芦阳镇火炬村村民来说,春节花灯创作多了一些新素材、新唱词。一条蜿蜒的盘山公路,改变了火炬村的区位,那里不再是大山深处,而成了芦山县城的“后花园”。村民更没想到,往日乱石遍布的坡地,竟然适合大规模种植经济作物:向阳处栽猕猴桃,背阴面种生姜。2015年1月6日,站在村里的观景台上,看着山村巨变,村支书赵正本连连用了几个将写进花灯的当地土语:“确意(安逸的意思)!

   搬新家写封感谢信

  “我坚信,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重建的家园会更美。”12月23日,记者来到宝兴县大溪乡曹家村7组苟全明的新家。宽敞的两层木楼里,电视、书柜、茶几、沙发等家具家电一应俱全。

  为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搬新家时,苟全明特意写了封感谢信,贴在村委会的公告栏上。

  与苟全明一墙之隔的村民赵绍忠,把“灾后重建感党恩”几个大字砌在自家围墙上。搬进新家过春节的农民兄弟,越来越多地加入到感恩创作的浪潮。

  12月23日,华灯初上,芦山县体育馆安置小区广场上,几十名群众正欢快地跳着坝坝舞。作为城镇居民,他们还要集中居住一段时间。记者走进小区,只见许多居民的门前都挂着香肠、腊肉,一幅“感恩社会重建家园”的标语同样格外醒目。

  住在安置小区一栋9号的83岁老人李友珍,12月初就收到社区发的过冬棉被。说起安置小区的生活,他连声说:“安逸、暖和。

  芦山县国张中学震后每学期的第一堂课是感恩课,春节前的最后一堂课,许多老师表示还要讲下这个话题。他们说,感恩是一种力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能激励家长坚强面对灾难,满怀信心重建美好新家园。

   合力托举新未来

  在国家补助和统一规划下,建起房子,村民还想把房子变成票子。天全县多功乡多功村,依山傍水,紧靠国道318线,其聚集点两大特色,一楼特别宽敞,房间数量较多。原来,那里被规划为新农村综合体,一楼将是销售当地根雕的市场,川藏线则让村民畅想成为旅游“骑行318”的起始点。

  这些过去想都不敢想的未来,是在南充市援建者的帮助规划并逐渐实现的。为了铭记这份恩情,多功村的安置点被命名为“南天新村”,后人们会永远记得,这里是南充与天全合力托举起来的。

  在雨城区碧峰峡镇党委办公室,挂着一面“情系三农解民忧、政策到户办实事”的锦旗。这是碧峰峡镇名扬村村民10月底送给镇党委、镇政府的。地震使得名扬村基础设施严重受损,碧峰峡镇党委、政府积极衔接区国土局,争取政策资金,及时完成对通村公路等基础设施的维护、修建工作。“基层干部贴心做实事,我们很感动。”名扬村村民说。

  在灾后重建中,碧峰峡镇按照统一部署,做好百姓“安居”、“乐业”的大文章。全镇因地制宜,新栽种茶叶4120亩,并以安置小区为中心,配套发展“茶家乐”、“茶加果”、“茶加桂”等产业,实现重建村有致富产业、户有增收渠道。七老村村民彭尚明去年10月搬进新家后,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帮助下,新栽种3亩茶园。“现在我们有新房、新产业、新生活,对未来充满信心。”彭尚明乐呵呵地说。(记者 罗敏 王飞 游飞 张守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