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了“慰灵石”
昨日我校两位同学的虐猫事件,让我震惊心痛之余,想起了一块叫“慰灵石”的石头。
“慰灵石”其实是一方小小的石碑,矗立在中国农大动物医学院的实验楼草坪中,这块石碑是为那些在科研事业中献出生命的实验动物们所立。透过这方“慰灵石”我们可以看到,在人与动物的关系中,除了畜牧生产和科学实验等功利关系以外,还具有一层道德关系。换言之,尊重和珍惜动物的生命,或者至少不无谓地虐杀动物取乐或泄愤,应该成为人类对待动物的一条道德底线。因为,人对待其他物种生命的态度,将最终折射和影响我们对待自身生命的态度。惯于虐待动物的人,往往难以真正尊重生命,而生命一旦被漠视,最终必然冷酷地对待同类。因此,倡导对动物的人道主义道德,其实质在于确保人类免于自戕的悲剧命运。
谈到道德,依苏格拉底所言,“知识就是美德”,人世间的道德欠然状态其实大都源自无知。虐猫事件中,学生因退猫不成,投诉无果后将其愤而虐杀,视频一出,舆论哗然。尽管在学校的批评教育后,学生已向社会检讨道歉,但网络上依然是谩骂者有之,诅咒者有之,人肉搜索者有之……学生虐猫固然失德,而失德的根源在于无知。正如人在蒙童时代,大多有因无知而虐杀昆虫鱼鸟的经历。而今天这两位大学生的症结恰恰在于,他们在理应成熟的年龄却犯了如此心智低下的错误。事情发生后,我们固然都深感心痛、遗憾和气愤。但试想,如果无知的学生在受到教育严责后已真诚悔过,此时我们再以义愤之名将其绑赴道德法庭予以严审,这难道就真的是道德的吗?虐猫已然令人痛心,但一味占据道德制高点,对犯错同学绝不放过、毫不宽容,一通扫射俯冲,大肆道德消费,这何尝又不是另一场虐心呢?
说到底,道德规则为人而设立,但人却并非为道德规则而生。道德律令的世界森罗万象,其核心的基石却始终应该是以人为本。换言之,道德不是孤立、空泛和脱离人的诉求的。这一点正如前所述,人对其他动物不能虐待的道德底线设立,其根本目的在于寻求人对自身生命的尊重和温暖,也正因为此,人也不应该以道德的名义去虐待那些已经低头认错、真心悔过的人。
当然,虐猫事件也提醒了我们,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绝不应该是那些冰冷强大、钢筋铁骨的技术机器或两脚书橱。要真正贯彻中央所提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才培养目标,就必须大力开展人文社科教育,孕育道德,点燃心灯,培养情怀。川农大虽然是一所以生物科技为主打学科的大学,但却一直具有重视思想和人文的优良传统。在110年的校史中,无论是杨开渠、杨凤、杨允奎,还是周开达、荣廷昭,一辈辈优秀的川农学人都是鲜活温暖的深具情怀之人。就在不久前,小麦专家颜济老先生以九秩高龄再登讲坛,经筵初开之即便叩问“人与动物的区别何在””这一永恒而常新的哲学命题,尽显一代大家的哲思智慧。
其实,从某种角度上看,虐猫未必会成为完全意义上的坏事,它或许能提醒了今天的川农人更加注重弘扬优良文化传统,大力开展人文社科教育,对于执鞭从教者而言,要做到“育人以才为本,须记立德为先”,对于莘莘学子来说,更应明白“学艺习技在手,莫忘内燃心灯”。倘能如此,我们川农人也便在心底里建起了一方“慰灵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