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百姓 热市场 文化人好忙

08.10.2014  10:37

      资中木偶剧团表演小木偶《吐火》。 (资中木偶剧团供图)

      任文娟在上里古镇向游客讲解竹编工艺。 本报记者 衡昌辉 摄

 肖永明(左)为观众讲解偏肩打捞落物工作原理。

游客围观拍照夏昌荣扮演的关公。

     羌族姑娘王成琴(右)大假期间每天都在广场为游客点歌。

  7天国庆大假又匆匆拉上帷幕,翻开节后第一天的报纸,节日中的场景复又重现:熟悉的他们原来一直陪伴着我们。

  他们让人消解了堵车的郁闷,忘却了旅途的劳累;他们给节日的每一天增添欢乐,奉献精彩;他们不惜与家人分离,坚守在各自的岗位,履行着文化服务、文化传承的职能;他们在别人的快乐中快乐,在别人的欢笑中欢笑。他们,就是节日中一直忙碌着的文化人。

  通过他们,我们或许能看到今年假期的别致与不同。

        老“盐工”博物馆里连轴转

        【人物名片】肖永明,男,63岁,自贡人,自贡久大岩盐矿山开发设计研究所研究员。□本报记者 余如波 文/图

        “我们自贡在5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开凿了13000多口盐井。所以自贡被称为‘遍地盐井的都市’……”10月3日下午3点,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中传出这串中气十足的“椒盐”普通话。站在二楼的天车模型前,肖永明讲到动情处,还随口来了段盐工号子,“天滚滚儿转哟,地滚滚儿圆,凿井推水好赚钱……”惹得游客拍手叫好。

        然而,佩戴“志愿者0001号”胸牌的肖永明并非这里的专业讲解员,他的工作是从事盐井钻、修和挖潜项目的方案制定。跟盐打了44年交道的肖永明,对自贡井盐了如指掌。一些影视剧组来自贡拍摄相关题材作品,还常常求教于他。而让记者意外的是,从未有过解说经验的肖永明,解说时说唱并举,令人难忘。

        10月7日,记者再次回访肖永明。他说,国庆大假7天,博物馆观众人数大幅增长,自己每天连轴转。“只要有游客进来,我就会去给他们解说,最多时一天要讲30多场。短的时候几分钟,遇到好奇的或者专业的观众,就会超过半个小时。”几天下来,肖永明的嗓子有点嘶哑,他随身带着润喉片,休息时就悄悄拿出一片含进嘴里。大假结束后,他又要立马开赴盐井工地,指挥现场作业。“能让更多人了解自贡井盐,了解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增强保护意识,我放弃休假很值。

        【延伸】国庆大假期间,迎来建馆55周岁的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推出8项活动,还特别延时开放至20点30分。王三畏堂、胡慎怡堂、李四友堂以及颜桂馨堂,作为盐商四大家族保存下来的精品家具,也在博物馆呈现。此外,自贡恐龙博物馆、彩灯公园等地也推出非遗、美食、民俗等相关活动,让游客欢度佳节。

        雅女”报刊亭里培训竹编

        【人物名片】任文娟,28岁,上里古镇四家村人,是当地竹编产业的“业务苗子”。□本报记者 李思忆

        10月5日晌午,任文娟正在上里古镇自己的报刊亭里悉心编制着手中的竹画。记者轻轻凑近观看,这是一幅名为“和谐家园”的熊猫戏竹图。一尺见方的图面上,雅致的竹叶青色打底,大气的墨黑色构图,“高潮”处还用了喜庆的金色点睛。

        “雅安产竹,所以一直有着生产竹器的传统,雅安的竹器不但质量好,款式、花样还多,最重要的是手工制作,做工精细……”每当有买书报的客人光临,只要对方看到任文娟正在编制竹编作品,总会好奇地问几句。而这时,任文娟都会耐心地解答,兴致好的时候还会让有兴趣的客人亲自试上一手,体验一把竹编的乐趣。这个面积不到2平方米的报刊亭,俨然成了一个临时竹编工艺“培训点”。

        听着任文娟的解说,记者也按捺不住要“试一手”。“这样吧,你从最基本的做起,给我打个下手。这个叫排针,你用它把我染好的竹条破成1毫米左右的竹丝。”本以为这不算什么技术活,可是头一次使用排针还是让记者措手不及,一会不小心扎到了手,一会破成的竹条又不均匀……让任文娟不得不出手“解围”。

        下午5点,本以为一天的工作已经结束,可任文娟回到家又开始忙活起来。“这几天上里古镇人多,得多准备点材料,让感兴趣的游客都能体验一盘。

        【延伸】国庆大假7天,雅安雨城区上里古镇共接待游客10.6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591.5万元。10月2日重阳节当天,当地老年协会还在古镇开展了以“尊老敬老”为主题的多项文体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