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实践·四川篇]“悬崖村”折射大凉山扶贫的急和难

30.05.2016  14:42

五月二十六日,凉山州支尔莫乡阿土列尔村几位村民攀爬悬崖上山,经过十多个钢梯。川报集团记者杨涛张磊摄

央视记者前往“悬崖村”。

央视记者前往“悬崖村”。

“悬崖村”全景。

央视连续三天报道《“悬崖村”扶贫纪事》,引发舆论强烈关注——

5月25日-27日,央视推出《“悬崖村”扶贫纪事》,连续三集分别关注“出行难”“扶贫款使用”和如何精准“拔穷根”。

报道中的“悬崖村”,位于凉山州昭觉县支尓莫乡,名叫阿土列尔村,海拔1600米。

山村看起来不高,但地势险要,村民往返村寨,要攀爬落差达800米的悬崖。最近的一条山路,长约4公里,其中有13处峭壁,攀爬全靠藤梯。一些惊心路段,能下脚的地方不到手掌大。

出行闭塞,制约着阿土列尔村脱贫致富。央视记者记录下驻村干部立下“军令状”、啃下“硬骨头”的故事,一些新的变化在村子显现,但过程却异常艰辛,驻村干部用了很长时间普及“合作社”“分红”这样的概念,村民最后用土豆投票表决是否要发展集体经济。“阿土列尔村不是凉山州最穷的村,海拔比它更高的有,交通比它更难的有,自然条件比它更差的也有。”中央电视台四川记者站站长朱兴建说,靠大量“砸钱”改变一个村的面貌并不现实,大凉山的扶贫工作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悬崖村”的痛和变,折射出了大凉山扶贫的急和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