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悦读】刘丽妮:你把自己交给远方
有人评价三毛为沙漠一样的女子,有着宽广的胸襟,坚强的意志,以及像风一样的自由。我喜欢三毛的文字,敬佩她难得的勇气,更向往她那样随性自在的生活。每次阅读三毛的文字,我似乎总能进入一个贫瘠而又绚烂,危险而又迷人的世界,在那里,我们读着他人的故事,听自己内心的声音。那里叫做远方。
骆驼依旧在哭泣
每一次读《哭泣的骆驼》,我总会被沙伊达那“洁白高雅,丽如春花的影子”深深的吸引。这位纯洁如白月光般的女子却被一群无知愚蠢的沙哈拉威人视为糟粕,读来总叫人心生无比的无奈和愤恨。为了衬托沙伊达的美,三毛在多处用了鲜明的对比。一则是沙哈拉威女孩子的邋遢肮脏与沙伊达的美丽明艳之间的对比,二则是沙哈拉威民众的愚昧无知和沙伊达的开明聪颖之间的对比。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下,沙伊达像不幸坠入凡间的天使,整部散文都因此而变得高贵而庄重。然而,沙伊达的结局是悲惨的。在教条化的沙哈拉威传统风俗的迫害下,沙伊达的圣洁被凛冽的黄沙摧残得体无完肤,她痛苦的死去了,坠入凡间的天使终究化作了闪烁的星辰升入宽广的沙漠之穹,也许在那里,她的圣洁才能得到永恒。
生活在和平年代和文明世界中的人类永远无法理解在那样一个荒芜野蛮的世界中,理性的生活是一件多么可笑而又悲哀的选择。在富营养化的发酵池里,普通的沙哈拉威民众像细菌一样麻木地吮吸着那些愚昧腐朽的思想,安稳的如同行尸走肉般生存于这个荒谬的世间,而有思想有知觉的小众群体却极力排斥着空气中的养分,以一种残忍而又无力的方式做着无谓的挣扎和反抗。看不到希望却又不甘心放弃,这是多么深重的悲哀。沙伊达是如此,奥非鲁阿是如此,巴西里亦是如此。在那样混乱的战争年代,政治,宗教将每个家庭五马分尸,亲情、爱情宛如天上的皓月,那样虚无缥缈却又动彻人心。战争,因为有了爱情的点缀而变得悲壮;爱情,因为有了战争的映衬而得以永生。我不懂政治和战争,也无法理解它对一个民族生死存亡的重要性,但在三毛的文字里,我却深深感受到了政治和战争带给普通百姓的摧毁性的力量。永无止境的欲望,永无休止的纷争,为的到底是什么呢?那些堆砌满了炮弹瓦片的土地,那些沾满了血泪的尸体,那些永无安宁的岁月,留给后世的到底是什么呢?我想,这些问题,至今都没有答案。我们端坐在装潢得精美华丽的客厅里,享受着咖啡香茗,电视新闻里播放的依旧是中东战乱,钓鱼岛纷争,越南游行,以及愈见频繁的暴力恐怖事件。纵使生活在和平时代,我们也无法预知我们何时会被乱飞的流弹击中身亡,我想我们最害怕的并不是死亡,而是那再也醒不来的人性和人心。
听见哑奴的声音
读三毛的《哑奴》,我的心里竟然起了大大一个结。文章里,三毛讲到,她被请到一户及其富裕的沙哈拉威人家做客,席间,她认识了一个聪明能干而又谦卑羞涩的黑奴小孩,后来因邻居家装修屋顶,她又得以认识了小孩的父亲——被人残忍的割掉了舌头不能说话的哑奴。《哑奴》中最能打动我的是那些朴实无华的细节。“ 那天的傍晚,有人敲我的门,很有礼貌,轻轻的叩了三下就不再敲了,我很纳闷,哪有这么文明的人来看我呢! ”想到黑人,我们总是会联想到野蛮、无教养、粗鲁等一系列恶俗的词汇,然而,这里的哑奴在三毛心目中却是“这么文明”,这样的描述是否会让你感到无比的意外呢?“那天开门,我们发现门外居然放了一棵青翠碧绿的生菜,上面还洒了水”、“我们在这一带每天借送无数东西给沙哈拉威邻居,但是来回报我的,却是一个穷得连身体都不属于自己的奴隶”。感恩,这个被视为高度文明化的词语,竟然在那样艰苦的沙漠里被一个失去了自由之身一穷二白的黑人诠释得那样清晰。 也许,黑奴的礼貌纯粹是处于谦卑甚至是害怕,可是他与那些无礼的沙哈拉威人相比竟显得如此高大而令人尊敬。“哑奴呆呆的望了一会儿天空,比比自己肤色,叹了口气。过一会,他又笑了,他对我们指指他的心,再指指小鸟,又做了飞翔的动作。 ”因为是黑人,哑奴连同他的家人生来就低人一等,纵使他有高超的手艺,纵使他聪明善良,他也只能像牲畜一样的生存。
我想,在这里讨论种族歧视实在是毫无意义,这样的歧视不知存在了多少年,不知存在于多少的地区,随着法律和政策的逐渐开明,种族歧视正在逐渐消失,然而,歧视问题却依旧存在于每一个民族。比如城市白领对农名工的歧视,官二代富二代对普通孩子的歧视,企业对低学历应聘者的歧视等。这些歧视并没有哑奴那般表现得如此赤裸而明显,但是它们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价值观,这在一定程度上衍生出了拜金主义、欺诈农名工等不良风气。好在还有法律能作为保障。在《一个陌生人的死》中,我们同样能够感受到歧视的莫大悲哀。一个被家人遗弃的瑞典老人,在肮脏腐朽如同地狱一般的空房子里等死,他的身体上已经长满了坏蛆,若不是是三毛的好奇心使然,没有人会发现这尊日趋腐烂的生命。当老人面对三毛与荷西的善意时,他惊讶得如同受到惊吓。他被遗忘得太久了,可是他依旧懂得眼泪的滋味,他的心没有腐烂啊!在哑奴那个年代,他们的命运最终只有被奴隶主压榨殆尽他才能重归自由。每一个生而为人的精灵都应该得到尊敬,众生平等却在何时才能正真实现呢?
读张爱玲,读出的是典型上海女人的冷傲和细腻;读丁玲,读出的是温文尔雅的含蓄与真情;读冰心,读出的是伟大而又纯洁的自然之爱,而读三毛,读出的却是不可言喻的感动。热爱三毛,热爱的是她朴实而又灵动的文字,热爱的是她充沛而又真挚的情感,热爱的是她那份亘古不变的纯真与善良。一直期待着自己能像三毛那样随着心爱的人去趟远方,纵使生命颠簸流离,邵华不复;纵使历经千辛万苦,风雨漂泊。如果身体无法去远方翱翔,那么就跟随者三毛的文字去到那壮美的撒哈拉沙漠,去到那读遗世独立的口哨之城,去到那性感典雅的海边小岛。在那里,我想我能摆脱所有现实的纷争,摆脱所有名与利的束缚,把真心交给那遥不可及的远方,去发现存在于文明之前的原始之美,去经历那生死之间苦于抉择的爱与恨。现实总是一个巨大的温床,在这里,我们太过于贪婪眼下的安逸与宁静,随着时间的流逝同样的失去了最初的真善美,而三毛的文字,却是一剂强劲的良药,把我们从现实的安逸中唤醒,去体味在遥远的世界中的穷苦人民的生活,去感受那不曾开发的璞真之美,同时也去体察自己内心深处那份最初的圣洁与感动。
作者简介:
刘丽妮,女,(1994年2月—)湖北宜昌人,土家族,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工程管理专业2012级本科生,辅修应用心理学。追求自由,热爱浪漫,喜欢游记、散文和纯音乐,酷爱旅行,梦相是去非洲做国际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