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鼓励“好好干” 成功融资8100万

03.11.2015  11:02
作者:张俊贤 来源:宣传统战部

  
      他,曾被李克强总理亲切鼓励“好好干”,他,一举拿下“中国创翼”青年创业创新大赛决赛一等奖,赢得8100万元巨额意向融资。从我校毕业五载,28岁的陈飞宇不要公务员“铁饭碗”,一头扎进了创业大军——
 

   总理鼓励“好好干” 成功融资8100万

  陈飞宇坚定创业路
 

  斩获“中国创翼”青年创业创新大赛决赛一等奖,赢得8100万元巨额意向融资,从国务院副总理马凯手中接过金灿灿的奖牌,28岁的陈飞宇和他的中药材重楼创业项目一时之间广受关注。

   选好项目:“我对重楼创业项目很有信心”

  和陈飞宇的万亩重楼项目一起杀入决赛的,共10个创业项目,涉及电子商务、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多方面,都是“高精尖”产业,也是战胜全国7000多个项目大浪淘沙胜出的佼佼者。

  “每一个项目都实力不凡,团队里不乏海归、博士后,相较之下,我们这个创业团队主要由本科生构成,优势不明显。”不过,陈飞宇对自己的项目仍很有信心。“我们是10个项目里唯一一个农业项目,而重楼是珍贵的中药材,像屠呦呦从植物中提取青蒿素一样,对重楼的开发利用前景广阔,比如可从重楼里萃取皂苷,将对抗毒血清的制造以及降低手术大出血风险等带来革命性、历史性的突破,加上重楼是资源型东西,濒临灭绝。我们项目与国家重视农业、振兴中药材发展的大环境息息相关,也是投资者非常感兴趣的资源型产业。”

  “上世纪80年代,重楼还在每公斤1元左右,2003年,受非典疫情影响,价格一夜飙至120元左右,2012年,涨到400元。2015年9月,平均价格在780元左右。”一路走高的价格显示出重楼创业巨大的潜力,决赛现场,近20家创投机构给出了8100万元的巨额意向融资,陈飞宇成功卫冕创业大赛总冠军。

   与重楼结缘,他放弃了公务员“铁饭碗”

  2010年,从川农毕业时,陈飞宇进入攀枝花市团委工作,如父母期望的那样成为了一名公务员。不过,陈飞宇并没有忘记心中的创业梦。

  “在大学的时候,我们几个朋友一直都有创业的想法,只是没找到合适的项目。”陈飞宇说。他和同是毕业于川农的王琥、何友、母培松等朋友相约,“以后有合适的项目,一定一起好好干。”

  2011年,王琥经亲友介绍认识了重楼,觉得大有可为的他立即联系上了陈飞宇他们。几个人开始大量查阅重楼相关资料、走访全国重楼产地、拜访重楼研究专家,对重楼了解越多,他们就越兴奋,重楼应用于国内3500余个配方中,是云南白药、抗病毒冲剂等30多种知名药物的主要原材料,我国的野生重楼资源在近年遭到毁灭式的疯狂采挖,仅剩不到20%。

  2011年12月,经过缜密的调查,陈飞宇的创业团队正式设计出以保护和开发中医药资源重楼为主题的创业商业计划书。找准了项目,陈飞宇藏在心里的创业梦终于落地开花。2012年,他从攀枝花辞职,和王琥几人一起筹资50万元,先后成立了四川瑞生塬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和绵阳市天岭中药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流转了绵阳安县天池山300亩土地,开始了大山深处云朵之上的创业征程,也幸运地拿到了300万的天使投资基金。

   “第一次上山,我摔了30多跤”

  天池山海拔近3000米,土壤气候非常适宜重楼种植。

  从山谷到天池村村委会,有33道弯,路窄山陡,山中拉矿的大车一过,灰尘铺天盖日。而村委会所在地才是所谓的“到基地的起点”。基地不通电、不通水、不通公路,来回要走五六个小时,食物、日用品都靠背上山。

  “第一次上山,我摔了30多跤,狼狈不堪。”出生公务员家庭的陈飞宇,从没有吃过这样的苦,不过他说,创业是自己的选择,再苦也要咬牙坚持。

  茶壶煮饭,饮地下渗出的山泉,吃野菜,住几根竹竿和油布搭的简陋棚子,因为信号不好,打电话都要爬上特定的树梢,最脏的时候,十八天没洗过澡。“胡子拉碴,完全像野人。”

  山中蛇虫出没,甚至见过老熊的脚印,暴雨、泥石流自然灾害也不时考验着他们。有一次,何友骑摩托上山,刚好遇到泥石流,泥沙俱下瞬间把摩托车前轮压扁,惊出他一身冷汗。

  尽管条件如此险恶,要干一番事业的想法却支撑他们坚持了下去。他们走遍了基地的每一个角落,对山上的野生重楼进行了全方位的分区、采样,并开始有规划的种植和培育。

   重楼发芽从2年缩短到6个月,神奇!

  重楼生长缓慢,有休眠期,从种子到发芽都要经历2年时间,往往7、8年才能采挖,发芽率也极低,种植重楼,陈飞宇他们面临重重技术难关。

  通过母院理学院老师牵线搭桥,陈飞宇他们联系上学校农发院的田孟良老师,田老师对中草药种植,尤其是重楼很有研究。双方一拍即合,决定联合开展科技攻关,解决种子发芽休眠期的问题。几经试验,缩短休眠期的技术成功了!种子发芽期硬生生缩短到6个月,整整提前了一年半时间。消息传出,当地老百姓连连称奇:“大学生种重楼,就是不一样!”

  目前,这一技术已经申请了专利,而由田孟良老师领衔的四川农大药用植物学博士工作站也正式在公司挂牌。“母校是我们创业的坚实后盾!”陈飞宇满是感激。

  凭借专业的技术支撑,陈飞宇带领天岭公司成功与云南白药集团达成战略发展合作协议,更吸引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云南昆明植物研究所、台湾微生物应用第一人陈智博、深圳鼎泰投资基金、科创集团等科研与风投单位和个人前来洽谈投资与调研。如今,公司基地重楼野生抚育重点分布区达5000余亩,其中2000亩已实现规模化。去年,他的重楼产业给公司带来600万元的利润。

  从“川农派”衍生出的创业团队

  “我取得的成绩,都是团队整体努力的结果。”陈飞宇这支创业团队,其核心成员是一群川农学子,而且很有意思,他们都来自理学院,学的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在学校都是数学建模协会的成员,因为年级不一,他们还相继成为建模协会的会长。

  2003级的母培松是首任建模协会会长,本科毕业后念了土地经济管理硕士。何友和王琥都是2005级学生,陈飞宇是2006级学生,共同的爱好把他们团结在一起,他们在协会中获得了成长,创造了数学建模协会最闪亮的成绩——2008年4月,他们组队参加国际数学建模竞赛获得一等奖。

  “学校社团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不只是专业技能的提升,对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也很有帮助。”理学院党委副书记朱碧泉说。

  正是这段一起奋战的日子,让他们接下深厚的友谊,也萌生出干成一番事业的决心。不过,苦于没有合适的项目,毕业后,几个伙伴各奔东西。2012年,在陈飞宇递上辞呈时,他们分别从成都、深圳的公司、研究所辞职,重新集结到一起。

  “大家性格爱好各不同,非常互补,合作默契。”陈飞宇说。陈飞宇能说会道,被誉为外交家。王琥思路活跃,是智多星。母培松认真严谨,是技术控。何友吃苦耐劳,是实干家。依托“川农派”这个核心,目前,陈飞宇的创业团队已有10多名大学生加入,力量越来越强大。

  “我校一直有创业的氛围,学校每年投入100万支持在校大学生创业,另外学校也涌现出了如全国致富能手程小波、2010年度全国最具创业精神大学生刘可成、四川十大杰出青年龙波等创业典型。”就业办谢建平老师介绍。

   总理的鼓励让我们创业信心更足

  回想起10月19日,受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接见的一幕,陈飞宇既开心更感到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当天,2015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启动仪式在京举行,李克强总理来到现场。

  总理到来时,陈飞宇正在路演,向大家介绍他的万亩重楼创业梦。总理停下脚步,认真听了听他的路演。听说他来自北川比邻的安县,总理鼓励他:“你要好好干!党和政府都是你们创业者坚实的后盾。”

  总理的鼓励,给了陈飞宇更多前进的勇气。

  “下一步将尽快建立重楼种籽繁育培养实验室,我国重楼规模不大,就是受制于种源。未来,立足重楼,将搞好相关的开发,准备建设重楼博物馆、开展重楼生态旅游业,挖掘重楼历史和重楼文化,让更多人了解中药材、了解中医。”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微信 更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