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见·总书记来家里做客,常聊常新的那些话题
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辽宁沈阳市皇姑区三台子街道牡丹社区,走进居民李水家中,察看厨房、卫生间、卧室等,之后在客厅落座并同一家人亲切交谈。
总书记来家里做客,在宽敞明亮的新居客厅,在洒满阳光的农家庭院,在欢声笑语的方桌前……党的十八大以来,每到一地考察,习近平总书记都要亲眼看一看乡亲们生活得怎么样,还有什么难处和要求。
问民生冷暖、谈脱贫攻坚、话共同富裕,一句句体己话,满是对百姓生活的牵挂;一个个关切的话题,印刻着“国之大者”的题中之意。
问冷暖
——“一枝一叶总关情”
“真没想到总书记真的到俺家来了,就像自家亲戚来俺家串门一样。”说起当时的场景,赵顺利的妻子马业珍依然难掩激动。
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三涧溪村考察时,走进赵顺利家。
“有几口人、几间房”“搬迁花了多少钱”“一个月收入多少”“生活上还有哪些困难”,总书记仔细询问一家人的生活情况。
每到一家,从院落、客厅、厨房、卫生间到猪圈、牛棚,习近平总书记都看得仔仔细细,问得清清楚楚。
看到群众吃水难,他对当地和随行的国家有关部委负责同志说“民生为上、治水为要”;知道家里有人生病,他嘱咐当地干部深入研究因病致贫问题。
民生冷暖,一枝一叶,牵动着总书记的情思,也牵动着治国理政的轻重缓急。
党的十八大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踏着皑皑白雪,走进河北骆驼湾村和顾家台村看真贫。
为了实地了解“两不愁三保障”是不是真落地,2019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一早从北京出发,乘飞机,再转火车、换汽车,换了三种交通工具,翻过一座座山、爬过一道道梁,来到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华溪村。
“乡亲们脱贫后,我最关心的是如何巩固脱贫、防止返贫,确保乡亲们持续增收致富。”千家万户的事,始终是总书记心中的惦念。
民忧我念,民盼我行。“把所有精力都用在让老百姓过好日子上。”“老百姓的事,要实实在在干,干一件是一件,干一件成一件。”朴实的话语,彰显着民生为大、大国之重。
谈脱贫
——“全面小康大家一起走”
如何摆脱贫困,习近平总书记牵挂最深,与乡亲们聊的也最多。
“来看看你们,唠唠家常。”今年春节前夕,伴着飘飘洒洒的雪花,总书记走进山西段村蔡文明家。
“养羊收益怎么样”“除了养羊,还种些什么吗”“家庭收入有多少”,总书记和老蔡一家人围坐在客厅,一笔一笔算着收支账。
这样的场景人们并不陌生。
在湖南十八洞村施齐文家中,在安徽大湾村汪能保家中,在河北德胜村徐海成家中,在贵州化屋村赵玉学家中,在西藏嘎拉村达瓦坚参家中……总书记细致询问他们的收入和支出,察看一项项扶贫政策的落实情况,一起盘算脱贫致富的门路。
“帮助困难乡亲脱贫致富要有针对性,要一家一户摸情况,张家长、李家短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心中有数”,才能找准“穷根”开对“药方”。
一家一户的小账本前,一串串细致的追问中,精准扶贫的大幕徐徐展开。截至2020年年底,现行标准下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画上句号。
今天的中国,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6亿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断取得新进展。
历史见证壮阔的行进,时光镌刻炽热的情怀。“我们这代人有一份情结,扶一把老百姓特别是农民。社会主义道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全面小康大家一起走!”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深情地说。
话共富
——“继续奔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五指山脚下,山水相依,满眼青绿。2022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海南省毛纳村考察调研。村寨凉亭里,乡亲们正议农事。
“来吧,咱们一块儿坐坐。”“这个村真是欣欣向荣啊。扶贫和振兴要衔接上,这边是巩固扶贫成果,这边是迈出振兴第一步。”
坐到村民们中间,总书记和大家拉起话来。
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被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以求、不懈奋斗的目标,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2022年8月16日下午,在辽宁锦州市东湖森林公园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同正在休闲娱乐的市民亲切交流。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不只是少数人富裕,而是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皆大欢喜。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小康梦、强国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老百姓的‘幸福梦’。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人民谋幸福。”
“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书写在不倦的足迹、声声的关切里,书写在每个中国人的生活里。
统筹:崔士鑫
撰文:卫然
策划:杜尚泽
编辑:尚丹、郑晓宇
校检:朱利
图片:新华社(摄影:鞠鹏,视觉:毕晓洋、虞东升)
责任编辑:刘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