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和人民心贴心 | “把成绩写在大地上”

11.10.2022  09:14

  金秋时节,昔日江苏镇江“最穷山村”戴庄,一派丰收景象:觅食的肥鸭穿梭在成熟的水稻间,四季可采摘的经济林茶果长满坡地,畜禽养殖大棚散落林间……

  “这些美丽的山村总会让我想起习近平总书记勉励我的一番话。”回忆起自己8年前和总书记的交流,赵亚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露出开心的笑容。

  2021年初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为赵亚夫颁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奖章时微笑着勉励他说:“把成绩写在大地上。

  今年81岁的赵亚夫曾任镇江农科所所长。多年来,当地流传着一句关于他的顺口溜:“要致富、找亚夫,找到亚夫准能富。

  2014年初冬,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期间,来到镇江市丹徒区世业镇先锋村农业园调查了解现代农业发展情况,赞扬赵亚夫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赢得了农民群众爱戴,“三农”工作需要一大批像他这样无私奉献的人。

  那天,种植基地门口摆放着这里生产的草莓、橘子、葡萄等,习近平总书记对产量和价格的询问,令赵亚夫印象很深。“总书记还提起20世纪80年代在河北正定县工作时引进草莓品种的往事,我很有共鸣!

  也是在20世纪80年代,赵亚夫作为镇江农科所的第一批研修生赴日本学习。在那里,他吃到了有生以来的第一颗草莓,惊叹于这种水果的美味。

  “农民种这个肯定能赚钱。”回国时,赵亚夫用节省下来的外汇换回13箱农业书籍资料和20株宝贵的原种草莓苗,带回到适宜栽种的镇江句容白兔镇。

  农民不懂技术,他就免费教授;农民心里没底,他就无偿兜底。种植成功的第一年,白兔镇的草莓收益就超出常规农作物两倍,赵亚夫将农科所的研究方向果断转向高效农业。

  葡萄、有机桃、有机水稻……多年来,赵亚夫的农业科技项目送到哪儿,致富的种子就播到哪儿。

  武进、丹阳、宜兴……无论调任到什么地方、什么岗位,他坚持不收指导费用、不搞技术入股、不当技术顾问的“三不”原则,发展起很多10万元户、50万元户、百万元户。退休后他依然闲不住,又担任起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研究员。

  提起往事,戴庄村党委原书记李家斌不禁感慨:赵老说发展有机农业,桃子种出来能卖五块钱一斤。老百姓听到之后说,“那个老头子瞎讲,我们的桃子一块钱卖三斤,你五块钱一斤,不是天方夜谭吗?

  赵亚夫淡淡一笑,默默带着农科所的专家在流转的175亩岗坡地建起示范园,教农民技术,还付农民工资。不久,“天方夜谭”变为现实,村民们主动加入了种植大军,有机水稻、蓝莓、无花果的亩产收入比常规栽培提高了四到五倍。

  经过多年发展,戴庄村的年人均纯收入增长到3.75万元,“戴庄经验”因地制宜向全省推广。

  “要沿着这个路子走下去,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如今,穿梭在田间地头,赵亚夫时常会想起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脚步停不下来。

  每年有上百天,他都穿梭在田间地头,撰写十几万字的科普读物,却没有时间写论文,研究员职称评定硬是评了三次才通过。

  有人不理解,赵亚夫却说,知识分子可以有两条路,一条是“顶天”,搞发明创造,一条是“立地”,扎根农村解决农民的难题。“牢记总书记的勉励,这一生就让我选择‘扎根大地’吧。

  2021年,越光有机再生稻在戴庄村规模化种植获得成功,在不使用任何农药化肥的情况下,每年收两季,每亩年产量能到1000斤。

  戴庄的生态农业之路越走越宽,赵亚夫的腰腿病却日益加剧。一次去农技讲座的路上,他旧疾复发,痛得腿都伸不直。

  搀扶他的工作人员记得,上到三层教室需要爬44级台阶,每爬一级都能感受到赵老身体的颤抖……

  “只要还干得动,就要把更多更好的成绩写在更广阔的大地上!”他说。

  统筹:吴晶

  记者:刘宇轩、黄垚

  视觉 | 编辑:杨文荣、张惠慧

责任编辑:张迪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英文版出版发行
  新华社北京10月9日电 为更好地翻译宣介习近平News.S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