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急救普及率不及香港1/10 每月约百人参加培训
一个多星期前,蛇口沃尔玛门口,一名年约30岁的健硕小伙子突然倒地,围观群众很多但是无人敢施救。一名红衣男子走到青年前边,检查后发现该男子已经失去意识且呼吸已停止。在让周围的人帮忙拨打120之后,红衣男子开始对青年做心肺复苏术,大约1分钟后,倒地青年“咳”了一声,清醒了过来。
这并不是一场真实的事故,而是一场名为“施爱”急救快闪活动。当天活动在全市十区不同的公共场所上演,100多名医务人员以快闪的形式,在公共场所进行了一次6分钟的现场急救表演。
今年2月份,深圳地铁内一女白领倒地猝死,3分钟内无人上前搀扶、救助引发全城热议。多数人认为,深圳不缺热心,遇到类似情况不敢去扶、不敢去管,主要原因是绝大部分人不懂急救知识,不敢贸然提供帮助。
深圳市急救中心培训科科长、急救顾问医师赵伟介绍,今年上半年,受女白领猝死事件的影响,深圳市关于急救方面的宣传、培训力度比以前有所加大,急救中心正在筹划每个月开展“120急救开放日”活动,向市民讲解急救基本技能知识。
赵伟表示,深圳对于普通市民的全民急救培训,在国内的各大城市里边可以说是做得最好的,全民急救普及率目前是1.5%,而全国平均水平不到1%。不过,和全民急救普及率10%的国际平均水平,以及18%的香港、20%的新加坡、30%的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急救培训去哪学?市急救中心及市红十字会等机构
今年2月份,IBM深圳公司管理人员梁娅猝死在人来人往的地铁口,3分钟后有市民发现并告知地铁工作人员,25分钟后民警赶到,50分钟后急救人员才到达现场。而此时,抢救的黄金时间已过,一个年轻的生命就此逝去。
随后,很多市民、网友将矛头指向最初经过的路人,认为他们没有及时伸出援手,没有去扶一把,让深圳这座以爱心著称的城市显得如此冷漠。
“从医学角度讲,并不是所有的人倒地后,都要立即去把他扶起来。”赵伟告诉记者。他表示,如果当事人处于昏迷状态,那么去扶他就有风险。如果有外伤,比如骨折,尤其是脊柱骨折,如果去拽拉他,就会造成二次损伤,“这不是在帮他,而是在伤害他”。
记者在网上随机询问了20位深圳网民关于急救培训方面的情况,20人中只有两个在学校的时候简单学过,但是都已经忘记了。而其余的人要么单位没有组织过,要么就是自己没时间。大家都表示想学习相关知识,以备不时之需,但是不知道上哪儿去学。
记者了解到,很多市民对于急救培训都有浓厚兴趣,但是大部分单位或公司并不会去组织集体培训,而市民个人由于受到工作时间、培训地点、培训费用等影响,主动报名培训的并不多,缺乏足够的外在动力,深圳市急救中心每月仅开两次班约百人参加培训。
据了解,目前深圳为普通市民进行急救知识培训的机构主要有市急救中心、市红十字会和120多家市急救网络医院的专业急救人员。市民可以通过电话预约参与报名培训。同时,深圳市健康促进中心、深圳市公益救援志愿者联合会、磨坊网等个别社会组织也会组织一些宣传和培训活动;而公司或单位,也可以为员工预约集体培训。
培训费用怎么算?急救初级培训班收费160元/人
培训费用方面,除了全国急救日、员工活动日等一些专项宣传活动免费外,其余时间公众要接受急救培训必须自费或者由单位、公司出钱统一购买。记者从深圳市急救中心了解到,目前该中心的急救初级培训班(考核合格颁发“初级救护员”结业证书)收费为160元/人;如果在法定节假日培训或者到深圳市外上门培训价格会适当上浮,最高不超过190元/人,上门培训人数不足50人,则按50人收费。而公司或单位组织的培训讲座,半天按2000元收费,人数不限。
“收费标准是市物价局和卫生局核定过的,包括培训费、操作实习费、考核费、资料费、数码照相和印制证卡等全部费用,其他不再另行收取任何费用。”深圳市急救中心培训科副科长简洁告诉记者。
“深圳市急救中心每年培训过的拿到初级救护员证的有8000多人,约占深圳培训总量80%,加上红十字会等个别机构的培训数,每年有近万人接受过专业急救培训。如果我们国家的急救知识普及率也能达到30%,那么三个人中就会有一个人懂得急救知识,就会挺身而出,那社会上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见死不救了。”赵伟说。
今年,深圳急救中心计划在每个区找一家医院合作,设立培训分中心,统一标准、统一教材、统一发证,为公众接受培训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进一步提高深圳市民的急救培训普及率。“深圳市培训急救南山基地”已经于今年初在蛇口医院挂牌。届时,其他各区也会设立相应的培训基地,为提高公众急救普及率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
■他山之石香港:工作地超150人须有急救员
香港的院前急救机构由四个机构共同构成,以消防处为主体,圣约翰救伤队、医疗辅助队和政府飞行队为补充,院前医疗救护均是免费服务。圣约翰救护队为一慈善团体,机构成员6000多人,但正式(拿薪水)员工约90人,其余均为志愿者。
在香港,急救培训主要由香港医疗辅助队、香港职业安全局和非政府组织如香港圣约翰救护机构、香港红十字会等共同承担,它们每年都享受政府财政的部分拨款,共同承担全港市民自救和互救培训等工作。香港政府和社会资助两大非盈利机构,每年倒贴钱为香港超10万人次提供急救知识培训。
同时,香港的《职业安全及健康规例》规定,任何雇员的工作地点,每150名雇员当中,必须至少有1人是合资格的急救员,同时必须配备相应的急救设备;而在石矿场、建筑工地、货物搬运及货柜处理等行业,要求合资格急救员的比例更高。
■小知识如何把握急救“黄金8分钟”?
抢救生命的过程往往争分夺秒,因为猝死抢救的关键时间非常短暂,通常只有8分钟,如果错过心脏复苏的“黄金8分钟”,即使医生赶到现场,抢救回来的病人也早变成了植物人,几乎没有意义。
赵伟介绍,突然倒地有三种可能性。第一种情况是晕厥,这是最轻程度的倒地。所谓晕厥就是短暂的意识丧失,可能几十秒钟最多几分钟,然后当事人会自己醒过来。醒过来以后,市民就可以去主动征询对方的意见,询问其是否需要帮助,需要将其扶起来等。
第二种情况是昏迷。昏迷就是长时间的意识丧失,几个小时醒不过来,甚至几十年昏睡不醒,后者在医学上叫植物人。昏迷的人仍然有呼吸有心跳,但是比较微弱,所以随时可能会死亡。
“昏迷的人是我们要绝对去采取措施救助的对象。首先要判断其所处的位置是否安全,然后,即刻采取徒手心肺复苏。”赵伟告诉记者。
第三种情况是最严重的,即倒地者没有呼吸、心跳骤停,即死亡。“人的死亡抢救时间很短,医学上称之为心肺复苏的‘黄金8分钟’。没有呼吸心跳以后,人的大脑就会缺氧,如果8分钟过了,还没有人去救的话,这个人就会脑死亡。如果脑死亡了,医生护士赶到之后也是回天乏术。”赵伟表示。
赵伟介绍,这个时候要给病人做徒手心肺复苏,最重要的就是持续不断地做胸部按压。如果愿意做人工呼吸的话更好,可以按照30比2交替做,即胸口按压30次,再做两次人工呼吸。
深圳急救水平如何?
全民急救普及率高于全国水平
全民急救普及率是衡量一个城市公众普及程度的客观指标,它是由接受过急救知识培训的人数除以这个城市的常住人口总数计算得出。赵伟告诉记者,据测算,深圳全民急救普及率约为1.5%,按照1250万人计算,深圳累计约18.75万市民具备急救基本技能。
记者了解到,目前深圳具备急救基本技能的市民主要集中在类似公安、交通、供电、供水、供气、酒店等经常可能遇到突发医疗卫生事故的行业。而目前这类行业主动进行急救培训的也比较多,很多是新员工入职培训必备项目。
而公众个人主动进行急救培训的并不多,主要为健身教练、救生员、户外领队等相关职业。“目前针对公众个人的培训班宣传并不是很多,市急救中心每个月开班两次。”简洁表示。
深圳急救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深圳对于普通市民的全民急救培训,在除港澳台外的全国范围来讲,可以说是做得最好的。“目前全国平均水平不到1%。中国红十字总会提出的目标是要在2015年之前,全国突破1%,达到1.5%,深圳已经达到了1.5%,算是比较高的了。”
不过,这个所谓的高,或者说最好要看和谁比,目前国际平均水平是10%,香港20%、新加坡20%、美国25%、瑞典45%、澳大利亚50%、日本中学生92%,欧洲发达国家30%—40%……深圳还有很大差距。
赵伟表示,从概率上来讲,1.5%的培训率意味着一个人倒地,至少要有100个人从其身边经过,才有可能会有一两个人学过急救知识而敢去救他。绝大多数路过的市民根本就不懂急救知识,就更不敢贸然去救一个人,大家心里没底自然就无从下手。“现在我们连一个老太太倒在地上扶不扶都要纠结半天,更别说去抢救一个人这么专业的事情。所以,提高全民急救普及率很重要。”
给予全民急救培训工作经费补贴
如何提高急救普及率?
赵伟认为,虽然培训费用并不是很高,但是很多公司、单位对急救培训并不是很重视,而且觉得会耽误他们的时间。所以,除了引起全社会的足够重视外,还需要政府的配套支持、法律强制规定。
深圳市急救中心原主任冯积德告诉记者,政府对于急救方面的财政投入远远不够。要提高全民急救普及率,需要加大投入,增加急救设备、培训教室、导师等等,都需要经费。而市急救中心是一个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实行收支两条线,目前只有十来名培训导师。政府每年给予的培训补贴不到一百万,难以满足需求。
而香港之所以能有那么高的全民急救普及率,离不开政府的制度支持,除了比较全面的急救体系外,还有经费保障。比如香港最大的急救培训机构香港圣约翰救护机构,每年培训的人数超过8万人次之多。该机构有6000多名成员,其中只有70多名是拿薪酬的雇员,剩下的全部都是义工。为了保障公众急救培训的顺利开展,香港政府每年向其支付三四千万元的经费。
同时,香港对于急救培训的人数比例、行业要求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比如任何工作场所,每150人当中,必须至少有1人是合资格的急救员。而国内对于急救培训和救助等方面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深圳经济特区急救医疗管理条例》已经讨论了很多年了,至今尚未出台。
“如果能够通过明确的法律或条例,对深圳的全民急救培训工作给予经费补贴,专业急救人员数量比例做出强制要求,那么提高全民急救普及率也不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情。”冯积德表示。 (记者 杜啸天 吕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