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教师谈立德树人: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

17.03.2017  20:09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立德树人中起着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全校率先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组织思政课教师开展学习研讨和教学实践工作。3月16日,学校专题研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思政课教师代表喻建军、苏森森、蒋依平在会上发言,分享自己在立德树人,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方面工作的经验与思考。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 喻建军:

坚定政治意识,强化阵地意识,培养创新意识,积极作为,全面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以及“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关系党的前途命运,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关系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重要文件的印发,充分表明了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视,也是指导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纲领性文献,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基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意义重大而深远。作为一名从事思想政治工作20年的普通教师,深受鼓舞,倍感振奋,感觉自己事业发展方向更明确了、站在讲台上腰杆更硬了、课堂理论宣讲底气更足了。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得高校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任务新课题。西方敌对势力步步紧逼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加速实施对中国的颜色革命,国内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意识形态话语权之争愈加激烈,互联网等新的传播渠道的迅速发展,青年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和西方普世价值观念的蛊惑,一些大学生对国家发展和民族命运产生了一些思想困惑和消极观念,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的现象。作为《思修》和《马原》的任课教师,在课堂讨论过程中,就发现一些大学生还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地位的困惑、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存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缺失等问题,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引领而表现出“空心病”的症状。

由此,我们在鼓舞和振奋的同时,更加强烈的感受是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肩负的重大责任。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正所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他们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很大程度上将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也将决定未来中国以怎样的国家形象呈现在世界面前。因此对“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我们务必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责任感,对新形势下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务必要认识到位。

我们还要认真探索和思考“如何培养人”的问题。针对“如何培养人”这个问题,我想从思政课教师的角度谈谈自己的思考和认识。

一、思政课教师要具备坚定的政治意识。 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这个“”究竟是什么,作为思政课教师,我理解的就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重要理论。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通过理论学习、学术研究、培训进修等渠道努力提升自身理论修养和理论水平,在真学、真信、真懂、真用上下苦功。需要注意的是在理论学习和学术研究过程中,要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所以要一定要用崇高理想和科学信念来武装我们的头脑,始终保持政治清醒和政治定力,把意识形态这根弦绷得紧而又紧,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对待我们的工作。思政课教师务必要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以理服人,才能及时回应青年学生的关切和期待,指导青年学生健康成长。

二、思政课教师要具备强烈的阵地意识。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作为知识性、理论性、思想性、政治性高度统一的课程,它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我们理所当然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要敢于发声亮剑,要善于撒药除草,要大张旗鼓地宣讲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旗帜鲜明的反对西方意识形态,要通过我们的工作,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思政课教师要具备自觉的创新意识。 陈安生部长在两会期间接受采访时谈到因为配方陈旧、工艺粗糙、包装不够时尚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抬头率不高的问题时,就提出要改革思政课的内容和授课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意见》也指出,要深入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思政课教师要对现有的案例教学、互动教学、实践教学等教学模式进行新的探索,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课内与课外、线下和线上、入学到毕业的立体化、跨时空、零距离的网络思政教育互动空间,要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活起来,变得有意思。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运用新方法、新技术、新实践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改革的同时,不能迷信教学形式,而忽视课程内涵。思政课不仅要有意思,更要有意义。一切的创新都必须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核心任务而展开,绝对不能舍本逐末,本末倒置。

古人云,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希望我们马克思主义学院,我们全体思政课教师,能够紧紧把握历史的机遇,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在全面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同时,实现学院跨越式的发展。更希望学校党委及各部门对学院建设和发展一如既往给予关心和支持,全面提升学院办学水平,增强思政课教师的归属感、成就感和荣誉感。

相信在学校党委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在构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立体化大思政的格局下,在全体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我们一定可以不断提高思政课的质量和水平,使思政课从天上回到人间、从空中回到地面、从教材文本进入学生心中,为立德树人,为推进双一流大学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研室 苏森森:

知行有为,不辱使命,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

在我的印象中,这是第一次举行如此高规格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这首先表明党中央、习总书记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视,突显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其次也说明当前高校思政工作存在某些不足,面临“边缘化”、“失语症”的危险。从面临的形势和挑战看,当前,国内国际形势深刻变化,不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互联网等新传播渠道的迅速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任务新课题。学生头脑中“唯专业论”、“唯实用论”的功利主义倾向日益严重,往往轻视甚至忽视思想政治教育。今天,通过学习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必须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才能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培养什么样的人,事关高校的办学方向和工作方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这里面有两点特别值得注意,一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二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近年来,高校人才培养普遍存在重智育而轻德育(也包括体育和美育)的错误倾向,导致一系列严重问题。我曾经在课堂上和同学们探讨过复旦大学医学系研究生林森浩的投毒事件,由于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林森浩的专业知识与技能非但没有为他本人和社会带来福音,反而沦为杀害同窗室友的帮凶,这虽然只是极端的个案,但仍然折射出高校人才培养的全面性有待加强。中国办的大学是社会主义大学,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是要始终保持社会主义的本色。正如前任教育部长袁贵仁所说:“我们就是要通过教育来培养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以及我们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讲政治,理应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最高准则。

关于如何培养人的问题,习总书记谈了很多,比如在内容上,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要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在方法上,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总的来说,就是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由此我建议学校进一步推动各专业学院深入参与思政教育工作,采取必要措施鼓励各院系领导和知名专家承担部分思政课程,或者结合专业知识背景集中发表一批与思政课教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积极言论,以此增强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为谁培养人”,这个问题我们过去回答的比较笼统,只是泛泛地说“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现在习总书记将“两个服务”充实为“四个服务”,增加了“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这不但使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更加完善全面,而且赋予了更加明确的针对性和指向性。我作为一名年轻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唯有“撸起袖子加油干”,才能不负国家、不负时代的殷切期望。

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我认为是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只要我们牢牢把握好这三个根本问题,相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面貌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努力,一定能够焕然一新,我们的教育事业必将迎来又一个春天。

兼职教师 学校党政办公室 蒋依平:

用好思政课教学渠道,建好思政课教师队伍

不久前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印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高校思政工作的高度重视,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政工作的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的讲话,深刻阐明了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工作的重大意义、目标定位、主要任务和基本要求,特别是把高校思政工作提到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高度,强调要腰杆硬、底气足地把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整体推进思政工作队伍建设,所有这些给我们高校思政工作者以极大鼓舞,同时也让我们高校思政工作者深感责任重大。

高校思政工作是个系统工程,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前进不能停滞,只能积极作为不能被动应付。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工作,需要我们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强化“大思政”理念,高度重视、齐抓共管,坚持全程全方位育人,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下面我从两个方面来谈谈。

一是要用好思政课这个主渠道。 高校思政工作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政课水平高不高、效果好不好、阵地牢不牢。思政课虽不是专业课,不是“授业”,不是把学生培养成某一种人,但它是关于思想灵魂的“传道”,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人。思政课堂虽小,但要求很高、责任很大。面对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不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面对主要是“95后”的当代大学生在网络化、信息化、国际化时代呈现出的多样化、个性化等新特点,要提高思政课的出勤率、抬头率,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针对性,需要我们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具体说来,思政课教师要敬畏讲台、珍惜讲台、热爱讲台;要坚持课堂讲授有纪律,始终传递正能量;要将教材体系知识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价值体系,将学科科研优势转变为教学优势,将教材语言转换为教学语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新教学内容,回应学生期待,解除学生困惑,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要把热心关爱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结合起来;要利用新媒体等教学手段,采用互动式等教学方法,深入浅出、润物无声,让思政课堂活起来、动起来、实起来,做到入耳入脑,内化于心外见于行。总之,要上好每一节思政课,努力让思政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二是教师是上好思政课的关键。 上好思政课,关键在思政课教师。好的思政课教师不会自然而然产生。思政课教师的素质提升和个人发展,一要靠领导重视,如在培训、深造、职称、待遇等方面对专兼职思政教师都给予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二要靠自身努力,这是最为主要的因素,我多谈几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需要“经师”,更需要“人师”。思政课成效怎样,既要靠真理的力量,也要靠人格的力量,就是说,既要看思政课教师是否有理想信念、扎实学识,也要看思政课教师是否有道德情操、仁爱之心。关于真理的力量,马克思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例,如果思政课教师自己都没搞清楚,那决不可能“以己昏昏使人昭昭”,更不可能做到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如果思政课教师自己都不是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那就很难让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得先受教育,苦练内功,不断学习研究,以力争把理论讲深讲透,做到深入浅出。关于人格的力量,人们常说“言传不如身教”,“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人者先教己”。思政课教师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就要治心养性、严格自律,坚定理想信念,锤炼道德情操,提高思想觉悟,提升精神境界,努力成为学生的表率。“亲其师信其道”,思政课教师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保持对教学和学生的热情,以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敬仰,以模范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学生中始终播散真善美的好种子,始终传递真善美的正能量。

                                                                                          (编辑:王其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