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古里交响乐“快闪” 成都市民游客全场大合唱
有想法
★交响乐走出殿堂搬上街玩快闪,街巷变巨大音乐厅
★顺带测试下成都人的音乐素养和文明素质
有场面
★先是钢琴弹奏《欢乐颂》的旋律
★一群身着便服的年轻人,拿着双簧管、长笛、圆号、小提琴、大提琴等乐器,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广场中央、广场周围二楼的露台上,奏响手中的乐器,加入到演奏中来
有效果
市民、游客或驻足欣赏,或用手中的相机、手机记录这个惊喜时刻,后来索性加入全场大合唱
有影响
从上周五开始,一段“《欢乐颂》快闪”视频,在网络上热传,截至昨日下午,全网已经有超过1500万次的点击播放量
一个热情洋溢的下午,一群年轻人拿着各种乐器,从四面八方汇聚到成都太古里的广场上,共同奏响贝多芬谱曲的《欢乐颂》,引得市民游客上演全场大合唱。从上周五开始,一段“《欢乐颂》快闪”视频,在网络上热传,截至昨日下午,全网已经有超过1500万次的点击播放量。昨日,成都晚报记者从策划本次快闪活动的成都互联网文化协会了解到,视频中的演奏者均来自四川爱乐乐团,他们希望通过这种年轻人喜爱的流行方式,让交响乐、古典音乐走出殿堂,让更多市民了解接受。
【那场面】
管弦乐走出殿堂上街玩快闪
广场版《欢乐颂》引大合唱
视频中,一个蓝天白云、阳光明媚的下午,在太古里广场角落里,摆放着一架黑色的钢琴,并未引起市民游客的注意,大家都在休闲散步、购物餐饮。随着一阵钢琴弹奏的《欢乐颂》旋律响起,一群身着便服的年轻人,拿着双簧管、长笛、圆号、小提琴、大提琴等乐器,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广场中央、广场周围二楼的露台上,奏响手中的乐器,加入到演奏中来。
记者在视频中看到,原本熙熙攘攘、热闹的广场人群,一下子就被熟悉的旋律吸引住,停下了脚步,慢慢向广场中央聚拢,广场瞬间变成了一个露天音乐厅。市民游客或驻足欣赏,或用手中的相机、手机记录这个惊喜时刻。演奏渐入高潮,人声伴唱加入演奏中,引得观众纷纷加入,上演激动人心的全场大合唱。一些市民情至深处,跟着音乐打起节拍,挥动着手中小红旗,甚至热泪盈眶。
音乐结束,演奏者们立刻四散开去,留下意犹未尽的市民游客久久不愿离开。一位女士趁着兴致,在现场唱起了民歌,一曲作罢,另一边,又有市民唱起了流行音乐《成都》,再次引起全场大合唱。看过视频后,网友纷纷留言,网友“牵着一头哞哞牛”感叹:“这就是为什么留在成都的原因。”而网友“向班长”更是盛赞成都:“人类幸福感最强的城市”。还有身在外地的网友“Justin_Liu”表示:“想家了。”也有外地的网友“Nathan_2”表示:“爱上一座城只需要一面之缘。”
【主创说】
让交响乐不再“孤芳自赏”
测试下成都人的音乐素养
不同于以往在音乐厅演奏,记者发现,演奏者们除了服装的改变,演奏时虽然保留了指挥,却没有了乐谱,这对他们来说是一次挑战。四川爱乐乐团副团长王小毛表示,这场快闪表演对于乐团的演奏者们来说也是一次创新与突破。快闪表演需要演员们背谱,这与他们平时的演奏有很大的区别。为此,演员们还特意花了1天的时间来背谱。参加此次快闪演出共有59位演职人员,其中包括30位管弦乐演奏者、27名合唱队员和1名指挥,在加上开场1位钢琴演奏。涉及乐器有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长笛、双簧管、圆号、小号等十余种乐器。
歌词源自德国诗歌巨人席勒的名篇、贝多芬为之谱曲的《欢乐颂》,是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的主要部分,包含四独立声部、合唱、乐团,原著长达60多分钟。“我们特别选取了其中7分钟,以管弦乐快闪的形式在太古里上演,传颂出了成都人对音乐的喜爱。”
谈到选择《欢乐颂》作为快闪曲目的原由,四川爱乐乐团团长赵裕表示,“这是我们第一次尝试快闪的表现形式,过程中有大量的创新。古典音乐过去是在封闭的音乐厅中欣赏的,如今走上街头,又要与街头文化有所区别,还得老百姓接受,我们的曲目选择也是格外的考究。”考虑到太古里是一个开放的商业繁华区域,有许多外地的游客。面对这样一批特殊的观众群体,除了把成都悠久的历史文化充分展示,还要把传统和现代发展、经济发展兼容并蓄的成都展现出来,最终选择了脍炙人口的《欢乐颂》。通过这次全新的尝试,赵裕发现,音乐尤其是高雅音乐更应该使其贴近老百姓,深入到老百姓当中,不能闭门孤芳自赏。
【看未来】
成都不只有火锅和大熊猫
音乐产业将成经济增长亮点
“音乐架起与世界沟通的桥梁,音乐无国界,好的音乐能跨越国界进入人们的心灵。”赵裕谈到成都正在努力打造“音乐之都”时表示,“为了配合成都音乐之都的建设,作为文化团体,责无旁贷地要把成都的音乐文化推广出去,走向世界。”在他看来,为了更好地推广成都的音乐文化,应该让音乐走向老百姓,贴近老百姓。
交响乐这种殿堂式的高雅音乐形式,越来越多地被成都市民接受,除了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也与音乐形式丰富多样发展,为大家提供更多可接受模式相关。赵裕表示,这次《欢乐颂》管弦乐快闪正是一次成功的探索与创新。近年来,四川爱乐乐团长期推出音乐零距离、市民音乐会等形式多样,更贴近市民生活的演出形式,让音乐为老百姓服务。
近年来,“火锅”“大熊猫”“茶馆”等名词成为了成都城市品牌的标签,但成都并不是“千城一面”。“在成都的经济发展如火如荼之际,成都的文化建设也应紧跟其后,我们音乐人会以音乐来表现成都的文化。”随着成都“音乐之都”建设的推进,不仅越来越多的音乐元素将成为成都的城市名片,而且亲民的音乐文化将润物细无声地浸润这座城市,每个市民都将成为成都的形象代言人,让世界各地更多游客、创业者、投资商记住成都,爱上成都。赵裕坚信,成都的音乐产业也必将是以后的一个经济增长亮点。
成都晚报记者 滕杨(成都互联网文化协会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