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志愿者故事 青春因你更温暖(六)

11.05.2015  10:53
编者按 3月30日,由四川大学锦江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发起的寻找“最美志愿者”评选活动在四川大学锦江学院官方微信发起了线上投票。 经过12天的激烈投票角逐,最终,为爱心捐助搭起桥梁的王姝颖、坚持在西藏昌都洛隆县中学支教的何艳、两年如一日为同学补课的兰芸、点点爱心使者杨应松、热心公益助学的彭凡凯、放弃“铁饭碗”坚持公益的申强、援藏志愿者王芳;活跃在各类志愿活动第一线的赵晓攀、坚持传递爱心的张佳琪、正能量好室长赵忆文、常年免费为同学电脑清灰的刘敬、家乡大学生志愿者协会带头人吴永川等12位同学荣获“最美志愿者”称号。 上期专题,校报向大家讲述了刘敬、兰芸、王芳、赵晓攀的故事。本期,我们将继续为大家呈现部分志愿者的真实经历,再次重温他们带来的感动。   点点爱心使者  让患病儿童重展笑颜 两年前,土木工程学院2012级学生杨应松在春游时结识了彭山县黄丰镇六岁的患病男孩黄磊。小黄磊面临的种种困境,更是让杨应松揪心。杨应松决心要帮助小黄磊。杨应松在班上组织成立了“点点基金”爱心团队,专项资助小黄磊。 “点点爱心”志愿者和黄磊一家的合影(右下为杨应松) 每逢周末,爱心团队风雨无阻地开展义卖活动,为小黄磊筹集善款。一有时间,杨应松和小伙伴就到小黄磊家帮忙,补习功课、做家务、干农活……两年来,“点点基金”爱心团队的努力和坚持,换来了小黄磊脸上的笑容。 六岁孩子的遭遇让人揪心 2013年3月,当时读大一的杨应松和几个同学一起去彭山县黄丰镇春游。在双塘村采风时,他们遇到了不爱走动、沉默寡言的小男孩黄磊。在与黄磊爷爷奶奶攀谈中,杨应松得知:2010年,黄磊爸爸被查出患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随着病情不断恶化,黄磊爸爸逐渐丧失了劳动能力,长期需要昂贵的药物治疗。更为不幸的是,年仅六岁的黄磊又被确诊为“先天营养性肌无力”,依靠药物维持最多也只能活十年。雪上加霜已不足以形容这个家的境况,而家里所有的开销仅靠黄磊妈妈和他年迈的爷爷奶奶务农勉强维持。 对于一个六岁的孩子来说,本该无忧无虑、活泼开朗。但黄磊的脸上却没有一丝笑容,总是眉头紧锁、沉默不语。看着黄磊家徒四壁的老房子,和他那磨破了好几个洞的旧书包,杨应松和同学心中一阵酸楚,他们想要力所能及地帮助这个孩子。 点点努力让孩子重展笑颜 回校后,杨应松脑海里仍不断浮现黄磊愁苦的面容。杨应松在班会上给大家详细讲述了黄磊的家庭情况,并提议成立“点点基金”,即先在班上组织募捐,并将募捐而来的钱作为课余时间开展义卖活动的底金,义卖所得利润将全部纳入“点点基金”,用于帮助黄磊。如此一来,只要他们坚持义卖,就能源源不断地帮助黄磊。 2013年4月20日,“点点基金”爱心团队正式成立。在杨应松看来,这一天是他从事志愿活动的开始。他下定决心,要通过团队的努力与坚持,让黄磊获得尽可能多的快乐与温暖。“点点基金”爱心团队自成立以来,每个周末都会开展义卖活动,并定期将义卖所得基金送到黄磊家里。 原以为黄磊家的情况会在大家的帮助下慢慢好转,可不幸却又一次降临。2013年10月,已患病三年多的黄磊爸爸在送往医院抢救的途中去世。父亲去世的打击,让黄磊变得更内向了。为了安慰黄磊,杨应松和小伙伴一有时间就去陪黄磊聊天,为黄磊补习功课,有时还会帮着黄磊的爷爷奶奶干些农活。渐渐地,黄磊走出了悲伤,脸上有了点点笑容。每当大家要离开时,黄磊还会拉着杨应松的手挽留。看着黄磊对自己越来越多的亲昵和信赖,杨应松很感动:“这种感觉很幸福。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终于让黄磊的童年有了一丝快乐。” 心存悲悯善意   让点点爱心延续 在杨应松的带领下,土木工程学院2012级行政二班的同学们与黄磊一家,已不仅仅是简单的志愿者和受助者的关系,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在帮助小黄磊的过程中,其实我也收获了很多。我和同学们都变得更加成熟,也多了一份责任与担当。”已经大三的杨应松说,对黄磊的帮助并不会因他们毕业而终止,他会选定一个班级,将这份爱心一直延续下去。无论毕业后在哪里,他都会抽时间回来看望黄磊,关注黄磊的成长。 “做志愿活动不是贪量多,最重要的是坚持。我们不仅要为受助者提供物质上的帮助,更要给予精神上的鼓励与安慰。” 杨应松说,“心存悲悯与善意,在需要的时候伸出援手,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做到的事。” 新闻中心记者 高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