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川北文学院往事
胥锦华
一、川北文学院的建立
解放前夕,国民党统治区实行一党专政,特务横行,凶暴残狠,任意胡为,滥杀无辜,草菅人命,人人自危;地方官吏,横征暴敛,拉兵逼粮,迫害民众。在民生凋敝,民不聊生,民怨沸腾,怨声载道的浪潮中,南充志士仁人,不顾个人安危,克服艰难险阻,为南充未来的发展培育人才,奔走四方与各界人士进行多次协商,阐述欲在南充建立一所高等学校。经过一年的反复研究协商终于达成共识,要充分依靠南充地区优秀的经史学者,人才经济的有利条件,创办川北文学院。
川北文学院于1949年正式建立,地址设在南充市郊西山青翠的赛云台,自然环境优雅,宜读书修身。学院董事会董事长由委员们推选黄启藩先生担任、院长由伍非百(墨学专家)先生担任、副院长由张静虚先生兼任教务处长、庞存周先生担任总务处长。学院初期,只建教学室、教工宿舍、办公楼五大间供师生使用。
1949年秋招收学生100余人,分为中文、哲史两个系学习,当时伍非百、汤炳正、谭辅仁、张静虚、王文彜、黄道庸等教授授课。
学院开办之初,设备极为简陋,知名教授寥寥无几,凭什么力量吸引许多青年学子投考本院入学就读呢?因为学院在筹备建设的总体安排过程中聘请教职工中都接受党的领导、得到中国民主同盟的支持,反映一些进步倾向,在南充地区对人民和青年有一定影响,所以南充建华中学、南充省立蚕桑职业中学、省立高中的进步学生纷纷报考本院,他们以学院为基地,以学生身份掩护自己,从事革命工作,如吴致善、谯清泰、衡超伦、赵维清、何顺帆、任志道等人。另外,一部分高中毕业生,家庭富裕,在全国兵荒马乱,战火四起,不愿离开家乡到外地投考求学,经受战争的威胁,所以就报名投考本院就地读书。
二、师生的革命活动
1949年下学期开学不久,学生安定,万事就绪,气候温和,天清气爽,黄花刚露初香的时候,学生会筹委会成员身先士卒,即筹划组织了一次盛大的迎新晚会。晚会上同学们以博大襟怀,豪情壮志,以先贤的箴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指引,抒发自己的追求向往和抱负;会弹琴的同学弹奏了古琴曲《高山》、《流水》,听得出“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的幽婉曲声;朗诵者还朗诵了高尔基的作品“海燕”篇;部分同学自发地唱起“伏尔加河纤夫曲”;最引人入胜的是自编自演的“夫妻对唱”,特别是对婴儿诞生的喜爱、保护、期望,大家深感寓意深刻,祝福他健康成长。晚会时间较长,夜阑人静,气候稍冷,但人们还是依依不舍,久久不愿离去。
平静的书斋,很快被国民党的溃兵打破了,他们流窜到南充等地,拉丁拉扶,抢粮杀豬,奸淫妇女,触目惊心,民怨沸腾,怨声载道。在此情况下,学生会出面组织师生避难,提出两点意见:一、速即离开学院和住地,回原籍安居,以保人身安全,以后听候学院通知;二、到农村去和农民一起反对溃军,保护农民。吴致善、谯清泰等人就进入南充郊区发动和依靠农民积极分子,缴获伪军散兵游勇的枪支弹药,组织培训农民自卫队,以极大的愤恨惩办溃军,保护农民,保卫家乡(解放后吴任中共南充县某区区委书记、谯任苍溪中学校长)。衡超伦、赵维清、何顺帆等人,接受党组织派遣远离南充,去西盐(西充县、盐亭县)边境,增强中共西盐特支力量,开展群众工作。首先争取了西充县高院乡地方势力支持我们,并控制其武装,解除后顾之忧。然后集中力量在盐亭金孔等地发动组织农民扩大斗争,把斗争矛头直指金孔乡伪乡长廖恢中,揭露其盗卖公粮、贪污公款、贩卖壮丁,牟取暴利,要求县政府责令其下台,依法严惩。在溃军进入金孔、高灯一带时,又发动群众写贴标语,散发传单,并在山巅放响数枚手榴弹,群众高呼共产党来了!解放军来了!惊弓之鸟的溃军闻声之后,不敢停留,狼狈逃窜,向三台方向昼夜逃跑(解放后衡、何在担任政协绵阳市委员会主席时离休,赵在担任重庆市人大副主任时离休)。
1949年12月底南充解放,人民群众举行热烈的欢迎解放军入城仪式,黄道庸教授代表地下党走在前面和解放军首长热情握手,相互祝贺。留院护校的同学,书写大幅标语,悬挂在西桥至学校大道上,表示祝贺,表示欢迎。解放后,因学生参加工作人多,学校人数大减,经党组织批准进行春季招生,约收60余人,编入社会科学系学习。
三、我们的学校生活
1950年,中共川北区委决定:三台川北大学迁到南充与南充川北文学院合并,正式成立川北大学。我们系为历史哲学系,有两个年级,学生计有百余人,张静虚教授兼任系主任。先后有杨邨人、江宗植、崔宗复、贾问津、黄少荃等教授授课。当时的同学非常听党的话,服从组织安排,爱国热情高涨,在校党委、团总支领导下同学们努力学习政治,提高认识,明辨是非,站稳立场。经受清匪反霸、减租减息、抗美援朝、思想改造、土地改革等政治运动的考验,过好家庭亲友关系;经济上出现困境时,就自觉投入勤工建校劳动,利用星期日或月朗星稀的夜里为工地搬砖运沙,取得的收入解决生活上的困难,情绪安定,认真读书。
在热火朝天的抗美援朝运动中,班上有陈永林、段家玉六名同学申请参军,投入朝鲜战场,五名壮烈牺牲,一名凯旋归来的段家玉,毕业后分配到涪陵地区中等学校工作。
1951年,我们系两次积极的投入土地改革运动。一次到仪陇,二次分别到苍溪、盐亭。同学们在运动中与农民同吃同住,访贫问苦,清匪反霸、发动群众,搞好土地分配工作,经受考验,站稳立场,自觉与剥削家庭划清界限,分清是非。
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川北大学正式改名为四川师范学院,我们系正名为高师学生,享受师范生助学金待遇,当时同学们心情安定,还自觉地勤奋学习,掌握教书育人的本领,迎接毕业,踏上工作岗位。1950年秋开学时,我们班有105名同学,后因各种原因先后出走,到1954年毕业时全班只有43名,毕业后分配到全国各地任高中教师和中学教师表现都很好。
因此,我深深地感到川北文学院给我的启蒙,给我的锻炼,坚定跟党走,克服时坚,终于迎来新曙光。
个人简介:
胥锦华,男,1927年8月生,四川盐亭人。解放前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读书期间先后任团、会干部,市学联主席,全国学联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代表,政协川北区委委员暨政协南充市委员、常委。1954年秋四川师范学院历史系毕业,分配到四川省长寿师范学校任教师。1957年整风反右划为“中右”,1960年秋下放长寿第六中学任教师。1979年秋落实政策,归回四川省长寿师范学校,先后彻底平反、恢复工资、名誉、党籍。1980年秋被任命为教导主任,1984年秋任命为校长,直到1989年10月离休。
离休后,接受民进长寿县工委何声闻主委邀请出任长寿立本中学学校校长九年。离休后,喜爱诗词,学写了《高妙山人杂咏》、《峥嵘岁月》、《高妙山人读书扎记随咏》三本小册子。有些诗词还在刊物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