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援助志愿者刘洋:孩子们走出阴影是最大欣慰
中科院心理所志愿者刘洋
心理课堂上的孩子们
四川新闻网芦山4月16日讯(记者 雷兹)心理干预工作在“5·12”汶川地震后开始受到关注。如今,在绝大多数志愿者团队撤离芦山后,这里却还坚守着一支心理援助的志愿者队伍——中科院心理援助芦山站。这支特殊的志愿者团队,将3年的援助期规划为他们的最终目标,意味着在剩下的两年时间里,他们将继续与芦山这座小城保持“亲密”关系,直到看到芦山人从灾难的阴影中渐渐走出,圆满完成当初他们的目标。
最长的坚守:至今留在芦山的唯一心理援助队伍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来自全国的数百万志愿者涌向灾区。志愿者以前所未有的姿态登场,被称为“民间力量的第一次集体亮相”、“中国志愿者组织开始萌芽”。
2013年“4•20”芦山强烈地震后,大批志愿者承载着爱心来到芦山地震灾区。与5年前不一样,这一次,一些志愿者组织已经趋于成熟,中科院心理援助芦山工作站就是其中之一。
中科院心理援助北川工作站的志愿者们,在即将结束5年援助期的时候,于去年4月22日到达芦山,开始参与救援工作,救援结束后,他们选择留在灾区,继续为受灾群众开展心理干预援助工作。
中科院心理所芦山工作站的副站长刘洋,是一名来自绵阳的27岁小伙子。一年过去了,刘洋和他的伙伴们成为在芦山停留最久的志愿者团队。
刘洋说,除了每个月轮换来的5名大学生志愿者外,他们固定的8位志愿者是极为专业的心理援助人士,有的来自一些NGO服务组织,有的曾参与过汶川地震、甘肃舟曲泥石流、青海玉树地震等灾区的心理援助工作。“虽然大家来自省内外不同的地方,但大家都只专注于一件事,那就是开展心理干预援助服务。”
最大的改变:后援机制逐渐完善 “理性救灾”渐成趋势
刘洋毕业于天津中医药大学,主修应用心理学,如今是一名在职研究生,他说选择这份工作既是自己专业所长,也是兴趣所在。
2010年,刘洋毕业后到中科院心理援助北川站工作。早前,他从同辈处听闻,心理援助志愿者曾在北川遭遇了很多尴尬。“大多数人一腔热血,但是提供的服务与灾区需求不符。”刘洋听说,有些心理援助志愿者不会把握技巧,问受灾家庭的遇难和受伤情况,给受访者造成了二次伤害。
“志愿者队伍越发有序、专业,并且给人稳定感和信任感,人们对心理援助的接受度也越来越高了。”这是刘洋现在最大的感触,他说,曾经在北川时,很多志愿者坚持时间不长,或者断了后援后就选择回去了。而现在,像中科院心理所这样的专业组织,不仅具有团队协作能力,还有来自社会各界慈善基金的鼎力支持,使志愿者团队的后援机制得到完善,并不断有新队员替换,保证了灾区团队的可持续运作。
此次芦山地震,志愿者一度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并且向灾区人民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刘洋认为,“理性救灾”和“科学救灾”正渐成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