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校66周年】电子科技大学:心怀国之大者,奋进世界一流

29.09.2022  16:43

成电在每一个历史阶段都得到了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我们也在服务国家需求中实现了快速发展。未来成电的使命就是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成为高新技术的源头和创新人才的基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成电力量。

2022年9月15日,王亚非为全体2022级本科生讲授“思政第一课

2022年9月15日,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王亚非为全体2022级本科生讲授“思政第一课”,回顾了成电的光荣与梦想,勉励怀揣梦想的莘莘学子继续传承弘扬“求实求真,大气大为”的成电精神,努力成为勇担使命的时代新人。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成电力量!”这是66年来成电人不变的信念!自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和部署下创建而成,成电始终坚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被誉为“中国电子类高校的排头兵”。

近年来,学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努力在电子信息领域为国家“撑起一片天”。

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掠影

厚植家国情怀:引领学子勇担时代使命

没有国,哪有家!只有国家强大了、民族强大了,才有家庭的幸福。有国才有家,所以我们都有一个救国强国的梦。”这是“中国太赫兹之父”刘盛纲院士对每一届学生的教诲和期许。

2021年8月30日,第46届国际红外毫米波-太赫兹会议在线开幕,大会主席刘盛纲院士致欢迎辞

刘盛纲院士扎根成电66年,共培养了200多位研究生,其中博士生80多人,并引领电子科技大学太赫兹科学技术研究中心走在了国际学术前沿。2018年,刘盛纲院士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团队成员胡旻教授自2003年起就跟随刘盛纲从事太赫兹新型辐射源的研究,他表示:“刘老师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科学精神、什么是家国情怀,我将沿着他指引的道路不断开拓向前!

66年来,成电人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红色血脉赓续相传,引领一代代成电学子为新中国电子工业的发展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近年来,学校不断强化思政的铸魂育人作用,在人才培养中进一步厚植家国情怀,引领学子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

在课堂主阵地,学校统筹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形成了“三全育人”横向融通的大思政格局,铸魂育人成效不断攀升。

2022年9月25日、28日,“成电故事”讲师团张开华教授、凌宝京教授分别为2022级新生讲校史

在第二课堂,“成电党史故事汇”等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两院院士、革命前辈、航天英雄、行业精英、优秀校友等走进校园与学生零距离交流;330余个社会实践基地引导青年学子“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

青年学子牢记初心使命、赓续红色血脉

如今,越来越多的优秀学子把个人奋斗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投身国防、基层、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将青春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提升创新能力,服务国家发展,成为成电学子的自觉追求。

计算机学院工程博士研究生周剑在8月18日青海大通县突发山洪灾害时,带领团队调派翼龙大型固定翼应急通信系统,连夜飞行600公里,连续16个小时为重灾区提供应急通信保障,此后又奔赴重庆江北、北碚等地,利用无人机开展森林火灾救援,为“科技报国”增添了精彩注解。

成电学子在实验室学习交流

为了提升学生“科技报国”的能力,学校打造了“珠峰计划”“强基计划”“成电英才计划”等一系列校院两级人才培养“特区”,吸引优秀学生投身基础学科,培养各学科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同时,学校积极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系统推进学科交叉,培养跨界融合的复合型精英人才,先后增设人工智能等12个新兴交叉专业,形成“理工结合”“医工交叉” “工管渗透”“工艺联合”的人才培养新生态。

2022年6月10日,电子科技大学“工程创新与设计”课程举行第六届学生作品展

学校还深入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全面重构课程体系,构建“始于新生、贯通四年、逐级挑战”的全新项目式新工科课程体系和“研究型的教+研究性的学+挑战性的学+创新性的做”的全方位研究型教学课程体系。

研究生招生计划向急需领域、重大平台、交叉学科等倾斜,鼓励学术学位研究生面向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开展探索性、创新性研究,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胜任能力。

进入新时代,国家和社会对引领未来发展的精英人才需求更加迫切,也对高等工程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校长曾勇表示:“学校将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探索完善人才培养‘成电模式’,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优化学科生态:引领学科奋进世界一流

作为行业特色型高校,如何不断优化学科生态是学校一直思考和推进的重点工作。学校认为,最重要的是处理好加强传统学科的领先优势与推动学科结构有序拓展之间的关系,以优势特色学科为“强引擎”,强力发展高水平、高起点的理科,在新兴与交叉方向形成学科发展新优势。

2022年,学校携手成都高新区加快推进天府绛溪实验室组建

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学校大力实施“学科提升战略”,强化特色引领、交叉协同,以“优工、强理、育新、精文”为路径,构建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一流学科生态体系,全面增强学科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实施“优势特色学科引领计划”,进一步巩固在电子信息和军事电子领域的特色与优势,推动在特定领域方向上取得重大突破,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学科标杆,形成世界一流的电子信息学科集群。

——实施“基础学科攀升计划”,强力发展高水平、高起点的理科,加强理科与电子信息优势学科的交叉融合,形成理科支撑工科共同解决重大科技问题、工科支持理科特色发展的理工融合新局面。

——落实“新兴交叉学科融会计划”,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信息医学、量子信息等新兴交叉领域,推进电子信息领域学科与理学、医学、管理学等交叉融合,形成学科发展新优势。

——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按照“入主流、创特色、出精品”原则,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繁荣创新发展。

学校的愿景是,力争通过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实现学科结构明显优化,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学科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2022年8月19日-21日,电子科大主办的第七届神经信息国际会议在成都举行

近年来,学校的学科生态持续优化,尤其是充分发挥电子信息领域的综合优势,聚焦“电子信息+”,不断创造出了新的学科交叉点:一方面,建立健全了多学科交叉的组织模式和激励机制,组建前沿科学中心、综合性跨学科平台,推动知识创新和科研攻关。另一方面,系统推进学科交叉,集成学科育人资源,以跨学科的课程、教材、平台、导师团队组建为抓手,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同时,在精准医学、神经科学与认知科学、类脑智能、智能康复、智能芯片与智能软件、量子器件、量子互联网的等领域加快布局,学校已经形成了新的学科生长点。

平均年龄仅27岁的量子信息研究中心团队正在着力打造量子互联网“试验场

当前,电子信息技术已成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性力量,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为代表的前沿与新兴交叉领域,是各国科技创新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曾勇表示,“今天,成电正处在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我们要抓住机遇,奋力推动‘双一流’加快建设、特色建设、高质量建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服务国家战略:凝聚多方力量构建创新共同体

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学校正把握重要历史机遇,不断彰显在电子信息与军事电子领域的优势,推进电子信息领域具有先发优势的关键技术和引领未来发展的基础前沿技术研究,为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作出一流贡献,助力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十三五”以来,学校始终坚持“四个面向”,大力实施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战略,不断提升集成攻关和原始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获得187项省部级以上各类奖励(含参与),其中10项牵头成果荣获国家级奖励;多项原创性成果在《科学》《自然》发表。

2020年1月10日,电子科大获4项国家科技奖,首次作为牵头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多项原创性成果登上国际顶级期刊

夏川课题组领衔研究,让二氧化碳“”葡萄糖和脂肪酸

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突破,高层次人才占专任教师比例超过16%;主干学科优势凸显,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2个学科获评A+,主干学科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

面向“十四五”,学校着力“打底子、卡脖子、结对子”,凝聚多方力量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努力在电子信息领域为国家撑起一片天。

打底子”即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工程需求前瞻布局,建立关键基础理论和共性基础技术问题的提出机制,创新多学科融合的科研组织方式,在提升优势工科基础研究实力的同时,催生重大技术创新。

卡脖子”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打造战略型科技创新平台,积极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发挥学校在电子信息领域形成的学科链、创新链和人才链优势,持续开展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研发、集成攻关和协同创新。

结对子”是要深化与政府、行业、企业的合作,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深度融合,围绕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做实各类产学研合作平台,有力支撑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人才、科研和校友优势,从平台、项目、经费、知识产权等方面深入推进政产学研合作,进一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理顺成果转化各环节,形成了“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建立了科技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

校地企紧密携手,学校与华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近年来,学校与四川省、海南省、重庆市、成都市、深圳市以及成都市高新区、成华区、金牛区等省市区人民政府,与华为、中国移动、九洲电器等行业企业、研究院所,以及与西南财经大学、四川音乐学院、四川美术学院等高等学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政产学研更加紧密地融合发展。

学校更加主动融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并加大与骨干企业、科研院所的合作,面向全球招引国际一流人才和团队,开展协同攻关,保持短期、中期和长期研究项目组合,努力攻克一批前沿、核心关键技术,产出一批重大原创性、标志性、引领性成果。

王亚非表示,“学校将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作出成电贡献,为构建新发展格局贡献更大的力量。


编辑:王晓刚  / 审核:王晓刚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