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徽州“活化”遗产催生文化旅游新业态

19.02.2014  12:02

  世界文化遗产地、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密集的安徽黄山市,推进“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建设,探索出一条“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实现更好保护”的文化遗产有效保护的新路径,不仅催生了一批文化旅游新业态,推动了当地文化产业集聚发展,而且在改善当地人居环境、提升乡村文明建设水平、增加就业等方面都起到较大推动作用。

  百村千幢“起死回生”

  作为古徽州文化的主要承载地,黄山拥有丰富的古民居、古村落资源,粉墙、黛瓦和高耸的马头墙,精美绝伦的砖雕、木雕、石雕……被誉为徽州文化“活化石”。

  随着时代发展,这些“老房子”逐渐没有了实用价值,未列入各级文保单位的大批古建开始以每年5%的速度消失,很多闲置的古民居陷入了“拿钱维修——关门保护——再来维修”的怪圈。

  如何走出怪圈?自2009年起,黄山市委市政府启动实施了“百村千幢”保护工程,通过全面摸排,确定保护标准,规划用5年时间,对101个古村落、1065幢古民居采取相应的“抢救性”保护利用措施。

  针对古村落保护投入大、古民居产权转移难等问题,黄山市政府出台了《古村落保护利用暂行办法》等7个规范性文件,对涉及古村落和古民居的抢修、迁移、认领、土地转让、房屋登记、资金支持、相关程序等作出明确规范,如确定了原地保护、异地集中保护两种模式,探索认租、认领、认购等办法化解资金难题,以及规范了古民居利用的主要业态等。

  “活化”利用催生新业态

  相距世界文化遗产宏村不远有个秀里影视村,在这里,古老的徽州商铺、水车、高墙、街巷,展现古朴的徽州文化的同时,带给人们一个真实的“世外桃源”。与国内其他影视基地明显不同,这里的每一幢房、每一个景、每一条街,都是将散落在当地的50余幢濒临倒塌的古民居集中起来复建而成。影视村内30多个店铺,全部免费提供给当地非遗传承人经营。

  秀里影视村是“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的范例之一。黄山市坚持把“活化”作为“百村千幢”工程的核心,一改过去“为保而保”的静态保护。这一文物保护基本理念的转变,开辟了保护利用相互交融、在政府主导下依靠社会化、市场化的保护新途径。

  据统计,黄山市先后投入4亿元引导资金,通过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形式,用于古村落和古民居的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和保护,并突出市场运作,通过招商引资和市场融资,以产权换资金、以资源换渠道、以市场换项目,鼓励社会资本以租赁、承包、联营、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投资保护开发。

  “老房子”成乡村文明新动力

  “乡村建设中永远不要弄丢四样东西:历史、文化、生态和特色,因为当它们被丢弃时,可能就永远找不回来了。”黄山市委书记王福宏说,“百村千幢”工程正好让乡村建设的这四个要素找到结合点,不仅让“老房子”成为传承文脉的直接载体,还为提升黄山市乡村文明、建设美好乡村注入文化活力。

  一手拿着花蝴蝶,一手拿着圆纸扇,采茶姑娘丢下茶篮去扑捉彩蝶,且歌且舞,喜气洋洋。这是入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采茶扑蝶舞”的演出场景,演出的地点,位于祁门县渚口村的被列为“百村千幢”工程、始建于明代的古祠堂“贞一堂”。渚口村村委会主任告诉记者,这样的演出在旅游旺季一天要演四五场。

  像渚口的“贞一堂”一样,歙县许村的大邦伯祠修缮后成为民俗文化展示场所,黄山区永丰苏氏宗祠成为老年协会活动中心和村民议事场所,歙县苏村方氏宗祠、黄山区沟村知还山庄等则辟为“农家书屋”和乡村文化站……这些“老房子”既有了“新样子”,更有了“新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