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身定制 德阳市青云山路小学为学生打造专属的教学模式
四川在线德阳频道消息(殷樱 记者 古蓉媛) 近日,国务院农民工子女教育调研组来到德阳市青云山路小学调研,而在去年年底德阳市旌阳区深入推进课程改革暨“走班制”的教学现场会也在德阳市青云山路小学举行。是什么让这所位于城乡结合部的小学如此受欢迎。
日前,四川在线记者来到青云山路小学,该校校长陈兵给出了答案,“量身定制,打造个性化教学。为了弥补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缺失,青云山路小学构建了德阳市首家孔子文化主题学校,根据学生兴趣开设走班课程,学校还专门开辟了一块种植园,让孩子们亲近自然,增加劳动技能。”
打造孔子文化,发挥育人功能
作为农民工子女学生较多的学校,陈兵最头痛的是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陈兵告诉记者,如果学校不去弥补这一短板,把孩子的文化知识教得再好,都是不合格的。
2009年,青云山路小学开展《孔子文化经典与学校文化建设实践研究》,把“孔子文化经典”融入到学校文化建设之中。汶川地震后,学校抓住了灾后校园重建的机遇,通过建设围墙文化、校门文化、孔子文化长廊等将孔子文化经典中优秀的修身、立志、从教、治学思想融入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之中。
“孔子文化不是复古,而是弘扬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让学生学以致用。”陈兵说,学生行走其间,潜移默化受到了孔子文化经典的熏陶,对文明礼仪的养成确实有帮助。现在走在校园里,学生见到老师都会敬礼问好。回到家,学生还会用在学校养成的好习惯去影响家人。
同时,学校还努力营造校园诵读的氛围。通过诗文图展以及宣传栏、黑板报等,让学生随处可欣赏到古诗文佳作佳句。学生可以在课前3分钟、睡前10分钟进行朗读吟诵。实现“量”的积累后,老师再把经典诵读、古诗吟诵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开设走班课程,让学生“走”出个性
除了抓好学生的文明礼仪,如何让课堂教学更有效?陈兵又开始思考:“在全国各地实施的‘走班制’重视每个学生发展的差异性,这种模式是不是可以用到我们的学生身上?”而此前学校根据学生喜好开设的兴趣班广受欢迎,陈兵认为,这也许是激发学生积极性的一个法子。
于是,德阳市青云山路小学在2014年春季在1至5年级学生中进行“走班制”的探索,并在2014年秋季在全校23个教学班中全面推行。基于目前的师资,全校共开设了26门走班课程,辐射45个走班课堂,课程内容包含国学、小主持人、手工制作、电脑绘画、科技创新等。学生兴趣高涨,这一次尝试达到了最初预想的效果,不但受到学生的欢迎,更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
下一步,陈兵打算依靠家长的职业特色逐步丰富课程设置种类。“我校的家长掌握了多种职业技能,例如厨师、家政等,实用性很强。”陈兵说,学校将对学生家长的特长进行调查,邀请个别热爱教育事业、关心学校发展且有一技之长的家长,通过学校的培训考试合格后,参与学校的“走班课程”教学。
学校还将开设少年君子礼仪课、销售课、陶艺课、理财课等,带部分学生去附近的恒大建材城、石材切割厂等地实地参观,了解生产过程,体验制作、销售的乐趣,感受父母工作的辛苦。
开展劳技课,让学生感受生命成长
光学习文化知识远远不够,陈兵希望学生能了解生活的常识,掌握一些基本的劳作技能。“通过我们的了解,农民工子女大多从小离开家乡,对农作物并不熟悉。”这些学生既体验不到家乡田间嬉戏的快乐,也缺乏对大自然的了解。
于是,学校操场旁边多了一块面积不大的种植园,取名为“青春园”。4月底的一个下午,阳光明媚,一群学生正在“青春园”上种植课,地里种着萝卜和卷心菜等,一位老师正拿着锄头在地里忙乎,学生一边帮忙,一边听老师讲解农业知识。
最近,四(1)班的吴湘湘也对种植课特别感兴趣,一直缠着妈妈教她认识各种蔬菜,有时间就去花卉市场学习关于植物播种、施肥的小知识,准备在学校的苗圃里跟着老师“大干一场”。
“种植园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我们下一步将开设更加丰富的种植课程。”陈兵说,要让学生通过亲自播种、施肥、浇水,采摘,记录生长过程,感受生命成长历程,体会物种的多样性,从而更加珍惜劳动成果来之不易。
待种植园形成规模,学校将考虑开设烹饪课。“当孩子将自己亲自种下并采摘的蔬菜端上餐桌,成为午间食堂的一道菜时,相信孩子们的自豪感和成就感会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