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力推发展新举措,构建产业新体系,民企上台阶

26.11.2013  17:44

 

四川省德阳市抓住新一轮工业革命及被列入 “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基地”的契机,为确保2017年全市装备制造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00亿元,力争达到2500亿元,实现百亿企业4户、亿元企业200户、规模以上民营机械制造企业600户的发展目标,努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进一步从政策和措施上加大力度推进高端产业发展。

                        推出新举措,迈出新步伐

  今年初,德阳市委、市政府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新措施,奏响加快高端技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最强音——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设立重装专项资金,专项支持列入国家、省、市重大技术装备创新研制和技术改造项目,已经对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有重大影响的创新研制、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项目,使用国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支持装备的自主化、节能节材减排改造、重大项目以及配套贴息等。从2013年起,每年统筹安排2000万元资金用于重装专项支持,并纳入财政预算。

落实装备制造业发展相关政策。 不分企业性质,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增值税转型政策、出口退税政策、进口关键零部件免税政策、首台(套)税收减免政策。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由于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较快的固定资产或常年处于强震动、高腐蚀状态的固定资产,可以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日前还出台了《德阳市鼓励企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奖励办法》,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银行信贷等方式筹集资金;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德阳市装备制造业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开发多种金融产品,签订银企战略合作协议,为装备制造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务;鼓励和支持融资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为中小装备企业提供担保服务,并享受省市政府的担保补贴支持己达17家;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出口信贷资金投放,支持国内企业承揽国外重大工程,带动成套设备和施工机械出口。对按照国家、省、市要求积极发展清洁制造技术,主动淘汰落后产品及制造技术的,以及整体关闭和通过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的装备制造企业、用好节能产品补贴资金,对购买高效节能装备产品的终端装备制造企业、对有产品出口的中小制造企业、通过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深圳前海和天津天交所股权交易中心、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以及境外资本市场等多层次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的企业,出台专项奖励办法,优先给予资金奖励,加快企业发展;要求各相关部门按照《德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支持企业上市工作的意见》要求,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财税政策、用地政策、行政收费等方面的支持,同时对企业引进人才落户德阳的,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对引进国外技术、管理人才按照国家外国专家局《引进国外技术、管理人才项目管理办法》给予引进人才经费资助。  

促进企业改革和资源整合。 支持鼓励企业兼并重组,优化整合有效资源。支持鼓励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重组,妥善解决富余人员安置、债务核定与处置、财税利益分配等问题;对重组企业发行股票、企业债券、公司债券、中长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以及申请贷款等予以支持;对企业并购境外制造企业和研发机构,可给予相关项目贷款贴息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开展境内外并购贷款业务。对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之间发生的兼并重组,在土地、建设、工商、中介评估、过户手续等方面的费用给予减免。

   大力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 围绕产业转型升级,鼓励支持装备制造重点企业以装备制造为核心业务,发展与之相关的工程承包、系统集成、设备租赁、提供解决方案、再制造及售后维修、咨询等增值业务,逐步实现由单纯的生产型制造企业向服务制造型企业转变。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延伸扩展研发、设计、信息化服务等业务,为其他企业提供社会化服务。

   建立信息配套协作服务机制。 适时向社会发布产业政策导向、项目核准、企业重组、产能利用等信息,为企业投资决策、银行贷款、土地预审等提供信息指导;建立成套企业和配套企业信息交流发布机制,实现对接机制常态化。

   为企业切实做好保障服务。 提高了服务意识,加大支持力度,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为其保驾护航。加强产品质量检验检测能力建设,提高质量检测水平,减少企业产品质检费用和环节。减少审批,简化程序,坚决杜绝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为企业创造良好市场环境、法制环境、社会环境。

   加强领导协调强化工作机制。 进一步强化对德阳重装企业的组织领导,调整和完善德阳重装领导小组工作机构和机制,建立市重装领导小组与重点企业的联系制度,实行重点项目绿色通道。鼓励企业产学研联合,建立重装产业专家顾问团,支持市机械制造同业商会发展,给予企业直接技术指导。

                确定新目标,建设新体系

  德阳市锁定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的新目标,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重点,以重大项目为突破口,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现代装备产业新体系,加快实现德阳装备制造业从产业优势向制造优势转变;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链,抢占产业技术制高点,提升自主化水平和配套协作水平,努力实现“德阳制造”向“德阳创造”转变。

   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大力促进传统制造业升级换代,加快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装备制造业,不断提高装备产品数控化率和信息化率,促进德阳装备机械产业向“数控智能制造”转变;积极培育发展新能源装备、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装备等新兴装备产业,做大规模、做强主业;加快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逐步实现由单纯的生产型制造企业向服务制造型企业转变,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延伸扩展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信息化服务等业务,为其他企业提供社会化服务;重点发展清洁能源成套设备、冶金成套设备、大型石油化工成套设备和石油钻采设备等四大特色装备的成套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占有率,使之处于全国和世界领先地位;着力培育大型航空模锻件产品、数字化自动控制仪表和系统、节能环保设备、新能源储能技术及产品、新型特种电线电缆及其制造成套设备、大型数控机床、军工配套产品、民用机械设备等八类新型装备,尤其优化德阳中小制造业企业和产品结构,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形成强大智力支撑。 科技竞争就是人才竞争、信息竞争。2012年以来,德阳市先后组织装备制造业企业参加配套对接与信息交流发布会,为企业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帮助企业之间实现信息交流沟通,帮助中小企业东佳港、威德福与天奇永大,威德福、凌峰航空与鑫坤机械等与大企业召开了配套协作专题信息发布会。通过配套对接会,已有16家配套中小企业与宏华石油达成了配套协作意向,机械配套协作初见成效。

  2013年在推动成德同城化建设中,成都、德阳两市发挥比较优势,共同打造世界级现代装备产业基地和航空航天基地。9月17日,两市经信委在德阳还成功举办“成德同城航空航天产业对接暨信息交流发布会”。来自成都的中航工业成飞民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解放军5719工厂、四川亚美动力技术有限公司、四川川大智胜( 002253 )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等航空航天龙头企业分别对需要外协的信息、资质和具体的要求以及配套能力等信息进行了发布。德阳60余户中小机械装备企业参会,通过沟通、对接,参会企业对政府搭建信息平台的做法表示满意。

  德阳装备制造企业以中关村科技产业基地挂牌为契机,加强与中关村合作建立高规格研发中心,建立协调联络机制,全力争取中关村在航空航天、船舶、军工、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等方面给予智力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换。骨干企业要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联合培养一批年富力强、具有创造力的中青年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高级技工,尤其是要注重培养重大装备研制和系统设计方面的领军人才。采取持股、技术入股、提高薪酬等更加灵活的政策措施,吸引国内外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激励优秀人才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和作用。进一步做好本地大专院校和职业技术学院与装备制造企业的合作,做好企业所需人才的培养,目前已在民企万达重机等多个企业建立了院校人才培训基地。

                  抢占制高点,打造产业链

  以创新驱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以系统设计技术、控制技术、关键总成技术、共性制造技术、关键原材料及零部件制造技术为重点,逐步提高装备的自主制造比例。加强信息化与装备制造技术的相互融合,以信息技术促进装备制造业的升级。对影响重大、企业难以独立完成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给予重点支持,集中力量取得突破。指导和支持企业建设省级技术中心,构建公用技术创新信息平台,为企业自主创新营造更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鼓励企业通过国际合作、并购、参股国外先进的研发企业和制造企业等方式掌握核心技术。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合作,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开发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加快研究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创建一批享誉国内外的知名品牌。

  大力培育龙头、优势企业,打造重装千亿产业集群。支持龙头企业集中力量加强关键技术开发和系统集成,通过多种途径培育企业集团和优势企业集团。2013年“四川制造业企业100强”中,德阳有16家,其中含民企11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优势企业的带动作用,培育重装千亿产业集群,完善和延伸重装产业链,实现产业集聚效应。

提高配套质量推进产业化平台建设。鼓励为大企业配套和生产零部件的中小装备机械制造企业,通过市场化、专业化的外包分工和社会化配套协作,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若干分工合理、各具特色、重点突出的产业链或产品链。进一步推进产业化平台建设,建立产业联盟、创新联盟,加快装备制造工业信息化发展步伐,有效整合德阳工业的人才、设备资源和现代计算机云资源,着力打造中国装备业“云制造”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