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德昌有一支傈僳族森林扑火队

28.04.2014  12:06

清理余火。

集中训练。

扑火队乘车赶往火场途中。

抢铲防火线。

   中新四川网4月28日电(张霖)每当安宁河畔油菜花开,森林防火期来临,150名傈僳族汉子就会分批到德昌集结待命。他们不是军人,却实行准军亊化管理,每天准时出操训练并处于待命壮态,随时准备出击扑灭山火。他们就是被德昌人称之为“涅爬”(傈僳语意为英雄)的傈僳族扑火队。
   入夏以来,德昌县最高气温已经飙到33℃,一年一度的森林防火也进入最关键的时期。4月28日,笔者来到德昌县护林防火指挥部营地采访了这批随时待命的傈僳族扑火队队员。
   他们轮流驻守营房 全部实行准军亊化管理
   在距离县城4公里外的营房,笔者看到,为提高队伍应急处置能力,这支傈僳族专业扑火队全部实行准军亊化管理,他们每天出操训练,准点起床、熄灯。还制定了“三个一”工作目标。即每天体能锻炼一个小时,综合学习一个小时,环境卫生和内务整理一个小时,让队员们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不打无准备之仗。
   林业局护办主任杨凡说,全县有六支专业扑火队,150名队员分别来自县内金沙、南山、宽裕、乐跃四个乡镇的傈僳族村寨。每到防火期来临,他们就会集结待命,并且始终保持两支队伍集中驻守营房,24小时值班备勤,每周轮换一次,随时做好应对各种突发森林火灾的准备。
   据了解,这支傈僳族专业扑火队平均年龄只有35岁,但入队时间都在8年以上,没有驻守营房的时候,他们就在家忙农活,随时听从县护办命令。一有火情,不管白天晚上,他们都能在30分钟内集结完毕赶往火场。
      出色的体力和耐力 是傈僳人最值得骄傲的资本
  傈僳族,历史上祖祖辈辈就居住在崇山峻岭中,靠半耕半猎获得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如今虽然不在守猎,但仍然需要挥锄劳作,干重体力活。
  出色的体力和耐力一直是傈僳人最为值得骄傲的资本。
  “ 在我们傈僳人中有这样一句话,爬不起山,打不来火,山上迷路,不是傈僳汉子,是笨蛋。”45岁扑火队队长黄德友说。
    “我们傈僳族打火‘凶',在凉山州是出了名的,不仅打德昌境内的山火,这几年还被凉山州护林防火指挥部抽调到西昌打过好几次火。”说这话时他一脸的自豪。
   在营地宿舍里,笔者看到每一个队员都有一个背包,里面装有一壶水、一个手电筒外加一袋干粮。队员吉军军说,这是上山打火的必备物品,有了这些,就可以在火场坚守一天一夜,至到把火打熄了才撤兵。
  2012年4月,麻栗乡鹿厂沟村老鹰岩发生火灾,由于火场在海拔3000米的高山上,很多地方无路可走,黄徳友和他的队员们便沿着悬崖峭壁攀爬,用了八个小时时间才赶到火场。一壸水和一袋干粮维持了两天两夜,累了,他们就以山为床,饿了,他们就以水充饥,直到把山火扑灭了才下山。
  四川省护林防火指挥部领导称赞他们,没有爬不上的山,扑不灭的火。
   哪里发生森林火灾 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傈僳族扑火队成立十多年来,先后参加过数百次森林火灾扑救,不论发生在县内县外,他们总是冲在最前面,发挥最关键的作用,有时片刻未息,一天要转场扑打两次山火。
   2014年4月17日晚,在扑打完西昌安宁镇东山村森林火灾后,扑火队接到州护林防火指挥部通知,又立即赶赴西郊乡海滨村(泸山后山)扑火,至到余火清理完毕,第二天才撤回德昌营地。
   扑救森林火灾,傈僳族扑火队有自己的一套看家本领。
  “其他人扑火可能是封锁火头,控制火势,我们采取的扑火方法不一样。在进入火场前,先观察好地形、风向,穿越火线,利用携带的板锄、砍刀先挖砍出防火隔离带,采取阻隔方式断火路,然后集中兵力扑灭火场余火;遇到风力较强时,就采取点烧防火阻隔带的方式拦截火头,这是我们的扑火决窍。在两昌‘2012年1.27'泸山森林火灾和德昌麻栗干海村2013年‘3.20'森林火灾扑救中,我们就采用了这种方法”。扑火队队长黄德友说。
   正是因为每个队员都熟记扑救森林火灾和火场自救解围的基本方法,傈僳族扑火队在与“火魔”较量的十几年里,很少出现队员伤亡亊故,既便有的队员偶被大火包围,他们也能死里逃生。
   2012年3月1日,乐跃镇半站营村发生山火,队员吉泽祥被瞬间蔓延过来的大火阻断退路,他沿着山路一路狂奔,跑了几百米后,山路没了,眼前只有一条山沟,沟里有几块石头,他迅速搬开石头,快速清理周围杂物后,把身体埋在石坑内,大火从背上燃过,除背部皮肤烧伤外,成功从火海逃生。
  “傈僳族扑火队特别有战斗力、也特别能吃苦,他们是德昌的骄傲,也是一张扑火王牌。”德昌县护林防火指挥部专职副指挥长梁文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