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驻德大使解读默克尔访华:经贸合作升温能消融偏见

08.07.2014  14:04
核心提示:  很多现实的例子证明,中方收购德国企业后,不仅没有减少职工,而且通过发展巨大的中国市场,反而增加了订单和就业,企业的管

  很多现实的例子证明,中方收购德国企业后,不仅没有减少职工,而且通过发展巨大的中国市场,反而增加了订单和就业,企业的管理者还是原来的,只是企业属性改变了,或中国参股了。这种实例越来越多,类似的偏见就会减少 

  7月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与来华访问的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共同会见记者时介绍了此次中德总理会谈的成果。

  李克强表示,两国建立了高级别财金对话机制,一致同意加强创新、可持续发展、环保等方面的合作,中方宣布向德方提供800亿元的人民币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额度。

  默克尔表示,德方愿与中方充分利用两国政府磋商等机制,加强创新合作,扩大共同研发和市场准入,积极拓展新型城镇化、节能环保、应对气候变化、医疗卫生等领域合作,密切在国际地区事务中的协作。

  此外,默克尔表示,德方感谢中方对欧盟和欧元的支持,将继续致力于推进欧中合作。

  针对此次默克尔来访的主要内容和意义,资深外交官、前驻德国大使梅兆荣教授接受了《第一财经日报》的专访,他认为,如果中德合作成果增多,会提升民众对中德关系的认知,中德经贸在速度、广度和深度上超过其他欧洲国家,客观上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更积极地了解中国

  第一财经日报:这是默克尔以德国总理身份第7次访华,你如何看待在这7次访华过程中,中德关系的发展变迁与双边合作重点的变化?

  梅兆荣:默克尔2005年11月当选总理,现在是第三任。默克尔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对中国政治制度的了解,特别是对中国国际重要性、中德合作对德国意义的认识,比过去有明显进步。默克尔现在非常重视中国,与中国的合作,比以前更积极,意识形态色彩相对过去明显淡化,推进务实合作的对华政策。但这并不意味着她意识形态发生根本变化,或认同中国的政治社会制度。

  今年4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德国,就双边关系达成了一系列重要共识,双方签订了18项政府间的双边协议,实际上为今后5到10年中德合作定了方向,绘制了蓝图。比如要建立创新伙伴关系,开展财金对话,这是此前没有的。当然现在仍是意向性,真正落实需要双方做很大的努力,需要克服一些认识上的障碍和困难。

  日报:在你看来,此次默克尔访华有哪些看点,她将主要推动哪些领域的合作?

  梅兆荣:从经济贸易协议数量看,可能这次不会像上一次那么多,因为10月份还会有政府磋商,李克强总理还要去德国,还有很多部长级的官员也会去,因此不太可能在隔这么短时间内签很多协议。按照我的理解,这次访问主要也是推动两国经济和贸易合作,落实过去达成的一些协议。

  此外,默克尔想通过直接接触,更多了解中国,这次她去了成都就反映了这点。中国变化很快,新一届领导在内外政策上有很多新的理念和举措,默克尔想更多了解中国。这也是此次访华的一个亮点。

  再者,现在国际形势动荡,欧洲有乌克兰问题,亚洲有中日关系等问题,双方将就地区和国际问题交换看法,这对双方都是有益的。

  战略问题求同存异

  日报:中德合作传统上以经贸投资合作为重点,外交军事方面合作较少。中德外交与安全战略合作前景如何?

  梅兆荣:习主席访德期间,双方表示要将目前的战略对话拓展到外交与安全战略对话,在级别和内容上都有升级,这个对话预计将从明年开始。应当说,两国在国际重大问题上一直保持着沟通,在不同级别上经常交换意见。

  中德双方在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反对动辄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重视联合国[微博]作用以及反恐等重大问题上的观点相近,没有重大分歧。但涉及具体问题,双方的处境、利益和看问题的角度并不完全一样。

  德国是北约成员国,是美国的盟国,在一些问题上不能不受美国因素的影响。但这不妨碍双方相互交流与沟通,并尽可能合作。伊朗与六国的会谈取得进展,就有中德合作的贡献。

  通过合作促进认知

  日报:中国在德投资迅速增加,有“中国热”的说法,但同时在德国的媒体上也看到公众舆论对中国的担心与恐惧,更为密切的中德经济合作能改变民众的认知吗?如何增加中德双方的理解与交流?

  梅兆荣:最近国际上有一个民意调查,表明德国被调查的民众对中国的负面认识名列前茅,76%的民众对中国持负面认识,只有10%是积极的。对这样的民意调研要加以分析,究竟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客观情况,还是一个问号。

  众所周知,德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在欧洲国家中,相对而言是比较负面的。虽然说上述调查结果未必靠得住,但令人深思的是,德国一位前政要曾坦承,德国的精英对中国的了解远不如中国的精英对德国的了解多,这种认知上的差距需要双方共同努力解决。

  我想这反映了一个问题,尽管中德经贸科技合作在中欧关系中最好,但德国老百姓中似乎仍有疑虑。比如,有人担心,与中国人合作多了,中国会提高技术水平,将来会不会与德国竞争,进而影响德国产品的出口。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德经济合作太紧密,会造成德国太依赖中国。这反映出有些人对中国不了解,政治上互信不够。究其原因,除了媒体消极报道之外,德国一些领导人之前强调价值观外交,将中国看作为异类的观点也起了作用。这是值得重视的。

  如果中德合作成果越多,对中德关系的认知会越有帮助。过去中国去德国投资,德国舆论担心中国人把他们的工厂和技术买走,最终会导致企业关门。但很多现实的例子证明,中方收购德国企业后,不仅没有减少职工,而且通过发展巨大的中国市场,反而增加了订单和就业,企业的管理者还是原来的,只是企业属性改变了,或中国参股了。这种实例越来越多,类似的偏见就会减少。

  此外,还可以增加人文交流。不久前我在山东青岛听德国朋友讲,凡是来过中国的德国人,对中国的看法都比较正面,不会轻易相信德国媒体不客观的片面报道。而没来过中国的人,不了解实际情况,难免受媒体负面报道的影响。因此,需要双方做努力。中国也需要加强或改进对外宣传,更有针对性,更易于接受和理解。

  中德经贸合作引领欧洲

  日报:德国与法国、英国都是欧盟核心成员,中国在与欧盟进行双边合作的同时也在与各国推进合作。德国在中欧合作中能发挥什么作用?中德合作与中法中英合作有哪些不同?

  梅兆荣:德国在欧盟国家中是实力最强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也相应上升,但还不能说德国起主宰作用,因为欧盟不可能由德国一家说了算。比如和贸易有关的权力,交给了欧盟委员会,德国一家决定不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德国不可能发挥影响力,特别是涉及德国本身利益时,德国的影响力就大。

  对德国的影响力要有客观的看法。德国与我国在经济合作上共同利益较多,也带来一些问题,英、法等国家可能产生嫉妒心理。总体上看,中德经贸发展较快,并且在广度和深度上超过其他欧洲国家,客观上起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客观原因在于中德都是制造业大国,经济结构相似,但中德发展水平不一样,因而互补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