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德国检票机为何在中国水土不服

21.11.2013  11:27

据《参考消息》援引香港媒体的报道说,德国生产的地铁检票机在北京“水土不服”。工程师每年都要从德国飞来中国好几次,处理各种技术故障,尤其是系统失灵,但截至目前,外国技术人员还没有想出一个有效解决方案。依我看,除非“欧洲标准”向“中国标准”表示臣服,否则,他们难找出路。

但所谓标准,又不是或主要不是技术上的,而是技术背后的人性。在欧洲,乘客之间总保持一定距离,德国工程师或许因此认为,两张票之间有两至三秒的间隔便足够了,其技术也应是建立在这样的行为习惯之上。但到了中国,对匆忙的乘客来说,即使半秒的间隔也嫌长。这话有些刻薄,仿佛说中国人都是急性子,但以地铁为主要交通工具的人,每天都不难见识蜂拥的人群争抢过检票通道的忙乱。

以两至三秒间隔的预期,来应对半秒间隔也嫌长的现实,自不免归于失败。但所谓“技术失灵”,或许不是德国的技术真有缺陷,而是其技术还不够人性化。但相同的机器在欧洲多年来运转良好,为什么在中国却总是出问题呢?这只能说,这机器只符合欧洲公民的人性,不符合中国公民的人性。

虽然人们的人性仿佛颇为不同,但近些年才开始流行的“人性化”却是个好东西。比如在有的城市,地铁车厢是禁止饮食的,不听劝阻的将处以高额罚款;但在另外一些地方的地铁车厢,禁止饮食的标牌虽随处可见,某些乘客却依然大吃大嚼,一般不会有人来干涉,更不必说遇到罚款这样“不人性化”的事。看上去,后者似乎比前者更人性化,虽然给公众和环境造成的影响有天壤之别,但似乎也只能说是人性的差异。“欲速则不达”、“强扭的瓜不甜”,这样富于人性的老话,我们还有很多。

不过,好像也未见外国人和我们来一场关于人性的辩论或较量,如果外来产品通过技术改造以更好地进入中国市场,也并不表示对中国式人性的认同,不过是利益驱动而已。何况,像地铁检票机这样的东西,以中国之济济人才,又不是造不出来。更何况,自己人总比外人更了解同胞的脾气,一定能拿出符合国民人性化的产品,再加上价格优势,取而代之不会是难事。但显而易见的是,无论是外国技术的变通还是中国制造的替代,受到尊重的是不同于外人、仿佛也很有点个性的人性,眼见得这人性愈发不可撼动了。

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文明规范在中国失灵,总不好一口咬定是因为人家的技术或规范不好,或许只是发展阶段不同的一个注脚。但如果中国人并非注定要生活在外国设备为之束手的环境中,如果在强调自我人性的同时能看到别样的人性,那么主张人性化的另一面一定还站着“化人性”的思考。

搞市场经济是合于普遍人性的选择,但只有立于良好法律和基础之上的市场经济,才能有力塑造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暗合于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的人性;个人权利的张扬与对有限政府的诉求,也应孵化出建构并适应公共生活的人性。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中,人性化和化人性都是不可或缺的主题。(滕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