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观察:德国巴符州可持续交通建设的启示

15.12.2013  19:09

新华网北京12月15日电(记者俞懋峰)近期,雾霾几乎席卷了半个中国。机动车尾气排放是主城区空气中灰霾大量增加的“元凶”之一。降污治霾时代全面开启,建立绿色低碳交通体系刻不容缓。

在绿色交通领域,德国西南部工业重镇巴登―符腾堡州堪称先行者。该州大力倡导的可持续交通发展或许可以给“十面霾伏”之下的中国城市带来一些启发。

绿色交通为环境保驾护航

巴符州是德国经济实力最雄厚的地区之一。走在巴符州首府斯图加特市中心,没有城市的喧哗和嘈杂,仿佛漫步在宁静闲适的小镇。这要部分归功于巴符州的可持续交通建设。

巴符州可持续交通发展司司长约尔格?卢曼告诉记者,巴符州可持续交通的特点是有利于气候、环境及健康,价格低廉,能有效利用城市空间。巴符州60%的交通建设资金用于发展公共交通等绿色交通方式,40%用于道路建设。

公共交通方面,巴符州制定透明合理的公交定价体系,提供实时运营信息,注重交通方式间的有机衔接。改善步行道,制定自行车交通规则等措施则帮助自行车和步行交通重拾活力。

道路利用方面,借助智能管理技术,巴符州设置潮汐车道,在部分高速路入口安装红绿灯使车辆批量进入,在桥梁和隧道下安装传感器监测车流量和可视距离,据此设定最优限速。

其他提高道路使用效率的方式包括鼓励汽车共享和拼车。汽车共享是指租车公司在市中心提供的自助租车服务。卢曼说,市区每一辆共享汽车可替代6至10辆私家车。

斯图加特被誉为德国电动汽车橱窗。戴姆勒子公司Car2Go企业沟通经理安德里亚斯?莱奥说,该公司在斯图加特市区投入400多辆电动Smart汽车提供汽车共享服务,仅半年用户已达1.8万,约占市区居民的3.6%。

私家车主导模式成双刃剑

巴符州私家车普及,斯图加特市郊三分之二的居民有车。居民对私家车的旺盛需求曾是刺激经济发展的动力,但也造成了空气污染、交通拥堵、化石能源消耗大等后果。

巴符州统计办公室的数据显示,2010年,交通是巴符州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来源,其中机动车二氧化碳排放占比高达29.2%。

由于经济总量庞大且自然资源较贫乏,德国是全球第四大油气进口国。为确保能源安全,德国政府将发展可再生能源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德国先进的可再生能源技术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奠定了基础。

不过,卢曼坦言,巴符州发展电动汽车的教训之一是未能及早规划建设电动汽车充电桩。欧美国家汽车文化已有上百年历史,德国加油站点遍布全国,导致留给新能源汽车“加油站”的建设空间小。

卢曼还说,巴符州可持续交通建设的最大挑战是很多资源不在政府掌握中。为此,政府鼓励私营企业参与可持续交通发展,从中寻找商机。

巴符州经验可为中国镜鉴

巴符州的经验表明,绿色低碳的可持续交通体系有利于优化城市交通结构,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雾霾频繁侵袭,更凸显出中国建立绿色交通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今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提出加快新能源汽车技术攻关和示范推广。

北京汽车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林逸说,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与国外水平相当,但也面临一些难题。比如,大城市电动汽车数量少导致供电线路和充电桩用地难以规划,而缺少充电桩又必然阻碍电动汽车推广。

林逸认为,可通过立法促进充电桩建设,电动汽车市场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将倒逼建筑开发商建设充电桩,形成良性循环。

与此同时,面对交通拥堵等顽疾,中国多数城市仍然依靠增加道路供给或提高私家车使用成本来解决。对此,中国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环境资源所所长徐洪磊说,城市交通的高效顺畅,很大程度上依赖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在北京,由“睡城”而产生的大规模长距离通勤和交通资源双向使用不均衡,就是城市规划不当引发拥堵的典型例子。

他表示,如果不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按照目前中国城市规模快速扩张和机动化的发展趋势,未来极有可能面临“无城不堵”的困境。

事实上,绿色交通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文化问题。尽管中国已经实施了公交周、无车日等活动,但绿色出行远未深入人心。一些人认为绿色出行只适合低收入人群,一些人虽然愿意绿色出行,却受客观条件限制而作罢。

应当看到,环境保护是系统工程,建立绿色交通体系只是其中一部分。作为普通老百姓,如果说能为治霾做点什么,最简单的莫过于选择绿色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