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州:传统的锅盔与创新的板鸭

19.05.2014  11:17

□本报记者 阳帆 刘星

成都市彭州九尺镇板鸭店老板梁志忠在当地很有名气,生意也做得十分红火,许多顾客都慕名而来。图为5月18日,梁志忠在兜售板鸭。本报记者 肖雨杨 摄

从成都出发,沿成彭高速路行驶,一个小时就来到龙门山脚下的彭州市。

到银厂沟避暑,曾经是成都人多年的传统,汶川特大地震后景区一直处于地质恢复期,未能向游客开放。然而,驱车沿着崭新的银厂沟路、大龙潭路这些以景区命名的道路行驶,熟悉的名字让人找回一些消夏纳凉的传统记忆。

新的街道,旧的名字,新与旧,传统与创新,是这座城市呈现给我们的独特气息。传统:军屯锅盔留住游子记忆

5月,繁花落尽,军乐镇的街道显得有些冷清。在军乐镇上,最多的店铺应该属于当地的名小吃——军屯锅盔,不大的镇上有23家锅盔店,全镇2万人中从事锅盔产业的超过5000人,年务工收入不低于1500万元。

潘小波是这5000名锅盔大军中的一员,1987年因为女儿喜欢,他成为一名做锅盔的手艺人。入行以来,他每天早上6点开始和面,27年间只在汶川特大地震后中断过不久。潘小波的这份坚持,让他连续三年荣获全镇“锅盔王”称号。

镇长王俊告诉记者,“锅盔王”的评选主要以锅盔人的手艺为标准。“我们这儿的锅盔之所以好吃,是因为我们的手艺与其他地方不同。”潘小波说,“其他地方的锅盔多是油炸的,我们是烤出来的,这样才酥才香。

秉承传统工艺的军乐镇军屯锅盔,在2013年被评为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潘小波的妻子钱春泽告诉记者,今年春节一位远嫁上海的本地人,托亲戚买了锅盔快递至上海,在千里之外品尝家乡的味道。传统的手艺,熟悉的味道,是军乐镇走出去的游子化不开的乡愁。创新:板鸭也要成立产业园

比潘小波起得更早的,是住在九尺镇上的梁志忠,镇上的人都叫他“梁老二”。

47岁的梁老二在九尺镇上开着两家板鸭店,每天凌晨4点就开始卤制板鸭,高峰时一天卤制2000多只。

走在九尺镇,到处都可以看到板鸭店和晾晒的板鸭。梁老二是镇上最早做板鸭的几户之一,如今全镇有500多户制作,80多家销售,每年销售板鸭1200万只,年产值接近8亿元,占当地收入的1/3。

传统的手工技艺和配料,是彭州板鸭立于市场的法宝,如何既兼顾传统工艺保持板鸭的原始风味,又能提高板鸭的制作标准,符合如今的市场需求?就此记者采访了九尺镇党委书记刘汉军。“今年,我们的板鸭产业园就要破土动工了,今后鸭子的宰杀、腌制、烟熏等几个重要环节,都将在产业园中进行。”刘汉军说,一只板鸭也能打造一个产业园。

刘汉军介绍,打造板鸭产业园,就是把散户制作模式统一到产业园中,多环节进行标准化生产,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和可能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板鸭经营户从产业园购买标准化处理的半成品,再根据各家秘方进行卤制。“地理标志认证马上就要下来了,打造品牌产品、外销包装产品是我们下一步的方向。”刘汉军说。 [链接]

如果你是旅游发烧友,或者美食达人,还等什么?马上@四川日报腾讯微博、@四川日报新浪微博,关注四川日报微信(扫二维码),为网友们推荐你心中的龙门山地带美食美景,分享旅游中的特别体验。

如果你家住龙门山地带,欢迎你“曝光”隐藏在家乡街头巷尾的特色小吃,一大波吃货即将袭来。

活动期间,你还可以通过@四川日报腾讯微博、@四川日报新浪微博、四川日报微信,参与“猜猜看”、十大美食美景的评选、新味道试吃等互动活动,并有机会免费获得精美奖品。(陈俊)

扫描二维码进入四川日报网“龙门山地行·发现新味道”专题网页,可以参与网络互动、购买各地特产美食。

专题网址:http://special.scdaily.cn/14cblmsdx/或登录四川日报网(www.scdaily.cn)进入专题页面。

加强请示报告工作保证全党团结统一和行动一致
  ——中央办公厅负责人就《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住房与城乡建设厅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 3月1日出版的第5期《住房与城乡建设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