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山"去官气"十不准:不准在群众面前背着手讲话
彭山“去官气”十不准 不准在群众面前背着手讲话
针对部分干部身上“官气”,鼓励公众通过手机拍照、短信等方式举报
领导车来了,干部疾步过去,弯腰开车门,满脸堆笑;
在田间,干部叼着烟,一会双手叉腰,一会用手指着老百姓,大呼小叫;
在餐馆门口,干部吃完饭,走出来,手捏牙签,当街剔起了牙齿……
——群众声音
不久前的一天,彭山县长梁磊去彭溪镇调研,车到目的地,镇党委书记赵飞宇迎上来,准备帮梁磊开车门。未等赵飞宇手摸到车门,梁磊已经自己开门下车了。
这个变化,缘于今年2月底。2月25日,彭山下发“红头文件”,针对部分党员干部身上“官气”问题,施行“去官气”十不准。其中有一条,即“不准在出行中让他人提包包、端茶杯、开关车门”。
昨日,彭山县委常委、纪委书记罗焱回应说,新规施行一月有余,已发现一起违纪案例,相关人员正在接受调查,择日将公布。
民意调查群众最反感“官气”
“推行‘去官气’新规,缘起去年的民意调查。”彭山县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王仲文说。
去年10月,该县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先行先试活动启动后,通过座谈、调查、走访等方式,进行了民意调查,收集问题和建议1700多条。其中,群众反映最集中、最反感的,是一些干部身上“官气”较重。
王仲文至今还记得,一次座谈会上,有群众这样“模仿”个别干部:领导车来了,干部疾步过去,弯腰开车门,满脸堆笑;在田间,干部叼着烟,一会双手叉腰,一会用手指着老百姓,大呼小叫;在餐馆门口,干部吃完饭,走出来,手捏牙签,当街剔起了牙齿……
“群众模仿可能有夸张,不过,类似举止确让人大跌眼镜。”王仲文说,这些“官气”如不予以约束,群众会越来越反感。
出台细则十不准都是“干货”
今年2月25日,《彭山县党员干部“去官气”具体要求》(以下简称《要求》)出炉,并经县委常委会审定,以红头文件形式下发给全县。
依照《要求》,去官气分为思想上和行为上。”王仲文说,其中,行为上“去官气”,则从工作中、对待群众和个人行为等方面,细节入手作了“十不准”规定。
工作中,不准当“原则领导”、“甩手掌柜”,不准以会议落实会议,要带头具体干;不准让他人代写个人材料等。对待群众,不准在群众和服务对象面前背着手讲话、用手指着群众讲话,爆粗口、说脏话;不准对基层和群众反映的问题乱表态、放空炮,不准说“不晓得”、“别找我”等。个人行为,不准在出行中让他人提包包、端茶杯、开关车门,不准往车窗外扔东西;不准在公众场所叼烟、剔牙齿、衣冠不整;不准在居住小区耍霸道,拖欠物管费,乱停车等。
王仲文透露,《要求》历经数次讨论,多次修改,由最初的数十条缩减为十条,其中最能表现官气的“不准在出行中让他人提包包、端茶杯、开关车门,以及不准在公共场所叼烟、剔牙齿”等被写入。
执行逗硬部门主动“请”监督:鼓励公众拍照举报
4月8日,在彭山县官方网站公告公示栏,《彭山县党员干部“去官气”监督举报方式公示》格外显眼。公示系表格形式,集纳了彭山县所有部门、乡镇以及园区。这些单位不仅公开了举报电话,还公开了举报邮箱。
彭山县委常委、纪委书记罗焱说,为让《要求》逗硬执行,县纪委成立了以他为组长的明察暗访组,定期不定期对全县党员干部“去官气”情况进行巡查;同时,鼓励公众通过手机拍照、短信和电话等灵活方式举报,聘请社会监督员监督。“执行期间,每半年,我们还将组织服务对象、工作对象和群众代表,对干部‘去官气’情况进行一次测评。对存在‘官气’干部及时教育纠正,对负面影响大、教育不改的进行组织调整和纪律处理。”
据罗焱透露,《要求》执行已有一个多月时间,其中公众“零举报”。不过,他们在暗访中发现了一起,目前尚在调查核实处理中,择日将予以公布。
“去官气”故事
在采访中,有这样几则故事引人注意。
第一则:一天,县长梁磊去彭溪镇调研,刚到目的地,彭溪镇党委书记赵飞宇就准备上前帮忙开车门。梁磊迅速开门下车,笑着给赵飞宇“上了一课”:“你不用给我开车门。县委要求‘不准让人提包包、端茶杯、开关车门’,我们要带头做好。”
第二则:“绝不公车私用,我带头,我们组工干部都要带头。”县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宁武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每天坚持步行上下班。
第三则:牧马派出所所长王东因面部表情严肃,被人们戏称“包公”,不了解他的人,难免会对他敬而远之,可他自己却没意识到。最近,有同事给他提建议,希望他能增加点亲和力,不要老是把脸绷得紧紧的,让群众看了害怕。同事建议后,“王包公”脸上还真添了不少笑容,遇到老百姓主动打招呼,笑声也多了。
王海英刘树军华西都市报记者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