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云东:成长在科研的沃土

25.06.2015  14:22
作者:李劲雨 来源:宣传统战部

  
  “转眼研究生生活即将结束,回首这三年,成长的每个瞬间都历历在目,正是在川农读研的这段时光才打磨出一个真正踏实的我。”动物科技学院硕士研究生彭云东,即将离开母校奔赴德国马克思普朗克心肺研究所攻读博士。

  彭云东的科研起点并不高,作为一名三本的学生,以前他的科研经历为零,而其他同学有的在本科阶段就发表了论文,他却连移液器的使用都不熟悉。所以,他刚开始读研的日子艰难,经常在开组会时听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只能下来自己去百度、谷歌,到处问别人“这个名词什么意思”“那个软件干什么用的”,那段日子里他最怕的事儿,就是开组会时候被老师们点评,怕自己什么都不懂被揪出来作为典型,给导师王彦丢脸。

  “我心里就一个目标:一定要适应川农,适应家禽组,起码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生。”他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面对一个充满学术氛围的新环境,他内心感到茫然,找不到适合自己的方向。他就拼命让自己忙碌起来,铲鸡粪、扛饲料、洗瓶子、提RNA、养细胞、做western blot,无论课题组的哪个师兄师姐,只要大家做实验需要人手,他就凑过去帮忙。时间久了,他跟实验室的师兄师姐们熟悉了起来,在与大家交流和参与实验中学会了很多实验技能和学习方法,也对课题组的项目和研究方向有了一定的了解,就这样一步一步地接上了川农的科研地气。

  研二研三,毕业实验逐步拉开大幕,他才真正开始了科研生涯。在开题时候,他选择了感兴趣的鸡骨骼肌卫星细胞方向的研究,课题组曾有几位师兄师姐尝试培养这种细胞均以失败告终,许多人都劝他放弃这个方向,后来他自己也有了动摇。因为鸡原代卫星细胞的分离培养条件较其他大型动物都比较苛刻,培养需要消耗不少昂贵的试剂,万一买了一堆试剂回来却养不出较纯的卫星细胞,会不会因浪费经费而被老师责备?当他鼓起勇气把想法跟导师王彦交流后,导师不但没有像他人一样劝他打消念头,反而鼓励赶紧展开预实验,不要害怕失败,这让他深受鼓舞。通过参考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丁香园、小木虫等科研论坛中有关卫星细胞培养的信息资料,他尝试了很多培养方法,终于在开题后的第3个月成功分离出了较纯的鸡骨骼肌卫星细胞,并最终顺利完成了后续试验。王彦导师的信任和放手,让他遇到每一个难题都敢大胆探索,并提出一些新的想法和尝试,即使有些尝试并未收到预想的结果,导师也没有对他苛责。正是在实验过程中的自由发挥,让他的研究思路和科研思维逐渐成熟起来,最终在完成毕业论文的基础上,顺利发表了一篇SCI论文,申请了3项解决实验相关问题的专利(1项第一作者,2项第四作者)。

  由于导师给了他独立思考的空间,他对卫星细胞这块的研究领域有了深入认识,渐渐地放开了胆子对一些前人的实验提出了些疑问和见解,马克思普朗克心肺研究所的 Thomas Braun教授正是觉得他对这一领域研究趋势把握准确,才决定给他攻读博士面试的机会,并最终接受他的攻博申请。

  研究生3年的时光,彭云东大多在雅安校本部度过,农场里有他推饲料走过的车辙,12教实验室回荡着半夜三点做实验时哼的小曲儿。他就像一颗羸弱的种子,落在了川农大这片科研的沃土,川农大滋养了他,历练了他,让他撑开枝叶绽放出自己的价值。在这个校园里,像他这样的研究生并不少见,大家的去向和选择各不相同,但是大都脚踏实地,在磨砺中逐步成长成熟,这正是他所体悟的“川农大精神”:脚踏实地,不畏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