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漆器转型中闯市场

26.12.2014  15:54

吉伍巫且(右二)一家正在给彝族漆器上色。 本报记者 衡昌辉 摄

  在彝族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中,国家级非遗漆器工艺是一朵奇葩。11月15日,在位于凉山州喜德县的犇驰彝族漆器有限公司车间内,几位当地老乡还在对一批彝族漆器餐具进行上色,他们正在赶制一批销往云南丽江的产品。这个2012年创办、产值200万元的企业,目前主要的市场在凉山以外。随着“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的启动,他们希望依托“走廊”优势,让这些源于彝族漆器的旅游产品受到大家的欢迎。
  目前,除彝族民间漆器匠人以全套手工制作传统漆器外,喜德、昭觉、西昌等地也建有初具规模的漆器工艺厂,从事旅游商品漆器的生产和销售。这些商品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采用机械制胎和手工漆绘,使彝族漆器进入了全国工艺美术产品和旅游产品的阵营,获得了国家认证的旅游产品标志,并远销日本、美国、德国、挪威等国。
  彝族漆器需要犇驰这样的企业来量产和推广,也需要传承人自己的坚守和传承。吉伍巫且是喜德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彝族漆器制作工艺已经在他们家族传承了1600多年。他创办的工艺厂年产值在100万元左右,由于制作周期长、工艺比较繁琐,他们的订单接得不多。吉伍巫且告诉记者,“我们需要稳定的订单,吸引多点人来学习这个技术,又能解决就业,又能传承手艺。”正是因为吉伍巫且这种精益求精的追求,他的漆器在美国、日本等国非常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