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家新寨带来新生活

24.05.2016  09:24

  充满民族文化气息的村中广场上,凉山州普格县沙合莫村的村民们抓紧时间排演村民联欢节目。本版图片由 本报记者 王云 摄

  孩子们在教室内汲取知识。

   大小凉山扶贫攻坚成果一览

  “十二五”尤其是省委十届三次全会以来,我省在综合扶贫开发基础上,对大小凉山开出“十项扶贫工程”的精准良方,两年投入资金125.5亿元;2015年再度加码,制定7大方面17条扶持特殊措施。5年攻坚,累计投入扶贫资金361.66亿元,彝区贫困人口减至35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942元增长到6385.5元。

  破解交通瓶颈。2014年来,我省在彝区建成国省干线公路251公里,通乡油路285公里,通村公路2567公里。“十二五”累计新修农村公路7800公里,建成雅安-西昌等高速公路,完成国省干线16条34段,初步实现对外通畅、对内通达。

  变“忧居”为“安居”。2014年来,我省建设彝家新寨442个、住房38692户,累计实施彝家新寨建设1454个、12.16万户,一改“人畜混居一室、同处一院”现象。

  以教育治本。2014年来,“9+3”免费职业教育政策让1万余名彝区学生到内地就读。

  以产业造血固本。“十二五”期间,我省在彝区重点培育生态、设施和光伏农业以及乡村旅游、电商等富民产业,共建设马铃薯种植基地县13个,建成高标准农田2.33万公顷,发展花椒、核桃基地、竹产业林、工业原料林共4.58万公顷,建成家庭农牧场90个。

  □本报记者 何勤华 吴亚飞

  5月22日,一场细雨洒落凉山州螺髻山。在山侧的普格县五道箐乡沙合莫村,走上一圈,村干部和记者的鞋都是干干净净的。“道路硬化到家家户户的门口,哪还有稀泥哦。”村民们都笑着说。

  来到沙合莫村新寨,绿树成荫,一座座充满民族特色的新居映入眼帘,平整的水泥村道蜿蜒至家家户户。道路好了,房子好了,环境好了,村民们生活习惯更好了。沙合莫村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大小凉山从实施“三房”改造到彝家新寨工程,带来沧桑巨变的一个缩影。

   丢掉大雨鞋

  走进村民吉木此合家中,水泥地面的院子里有几棵果树,苹果和李子长势正好。正屋里铺着光亮的白色地板。

  “以前我们的房子,进屋就是稀泥。因为雨鞋高,不进水,最合适我们这里的村民穿。”吉木此合说。

  因为历史原因,到上个世纪末,凉山州彝区贫困群众大部分还居住在不避风雨、低矮潮湿的木板房、茅草房、石板房(简称“三房”)中。

  近年来,我省大力推动大小凉山扶贫攻坚,实施彝家新寨建设。吉木此合家的木板房,“变身”成为窗明几净、漂亮整洁的新居,院落里的泥巴路也变成了水泥路。“现在,雨鞋都不晓得甩哪去了哦。”吉木此合笑道。

  凉山州把彝家新寨建设作为大凉山综合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抓手,坚持政策向彝家新寨倾斜,资金向彝家新寨集中,项目向彝家新寨整合。截至目前,全州累计建成新村新寨2498个,175万、37.2%的农村群众住进新居。

  乐山市则坚持形态、业态、文态、生态“四态合一”,深入推进彝家新寨建设。高起点规划,坚持新、改、迁结合,家、园、寨融合,确保农村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由住建部门规划到村、分类设计到户,实现了彝族风情、农耕文化、山居风格在新寨中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