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彝家新寨为平台助推幸福美丽新村建设

29.06.2015  10:52

  近日,记者从州相关部门获悉,我州“十项扶贫工程”之一的彝家新寨建设实施5年来,在改变众多乡村面貌、促进群众致富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州级各部门、各县市在实施中,积极主动谋划、强化工作落实,积累了许多好经验、好做法,为更好推进当前和今后的彝家新寨建设奠定了基础。

  据了解,2015年我州将实施彝家新寨建设159个、13676户,住房建设启动12729户。从项目推进情况看,目前住房建设已基本完成。与以往不同的是,我州将在总结经验的过程中求突破,按照《凉山州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行动方案(2015-2020年)》,科学编制“十三五”彝家新寨建设规划,助推我州幸福美丽新村建设。

  金阳县在科学规划建房、依规建房和保障住房质量安全方面走在了全州前列。近年来,金阳县在提高新建率的前提下,强化村落及户型规划建设。在建设中,要求建筑材料全部使用红砖和钢筋,对建设质量标准进行严格规定,并结合“地无三亩平,出门就爬坡”的地理条件,创新设计推广了“错层式”建筑模式。“错层式”建筑模式采取主体房与畜圈错层分建,将畜圈圈顶用作院坝,人畜分道分门进出,污洁分离、其他功能依需而建的方式,节省了建房占地面积,降低了建筑成本,有效解决了群众无场地晾晒农作物的问题,卫生环境得到改善。

  在彝家新寨建设中,普格县推行精准扶贫和彝家新寨后续管理工作模式,彝家新寨优先覆盖贫困村、住房建设优先瞄准贫困对象,同时采取统规自建、原址新建等方式,由群众自筹劳力、技术,村民互帮互助建新房,有效节约了建房成本。如在普格县永安乡洛乌村,一对夫妇采取这种方式,仅用16万元就盖起了建筑面积三百余平米的三层小洋房。此外,在彝家新寨建设完成后,要求村委会成立后续管理服务小组,制定村规民约,实行农户门前“三包”并不定期检查,对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进行定期管护、修缮;坚持以文明为导向,广泛开展科技、文化、法律、教育、卫生、文明“六进彝家”活动,采用彝汉双语形式开展农民教育,引导群众摒弃陈规陋习,提高文化思想素质,更快更好地融入新生活方式。

  在开展彝家新寨建设的其他县市中,创新亮点同样不少。喜德县采取住房建设资金直补到户“一卡通”模式,减少了乡镇、村、组的中间环节,确保扶贫资金安全运行和项目效益;雷波县、越西县采取民办公助建设彝家新寨模式,通过成立业主委员会,对项目建设采取“一事一议”,充分征求群众意见,有效解决群众最迫切的问题;盐源县制定“1+N”工作责任制,扶贫部门、财政部门、规建住房等部门分工协作,各负其责,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共同推进彝家新寨建设。

  州规建住房保障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虽然全州彝家新寨建设取得了较好成绩,并在多个县市形成了可借鉴推广的模式,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重点难点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公共服务设施有待完善,建设质量和管理不达标,配套资金落实差,精准扶贫不到位等。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标准高、指标多、投入大,是彝家新寨建设的“升级版”,按照省上到2020年80%以上的行政村建成幸福美丽新村、80%的村民入住幸福美丽新村的目标任务,彝区10县将规划建成新村新寨1839个,目标任务难度还较大。

  据悉,为圆满完成彝家新寨建设任务,我州将在总结经验中求突破,把彝家新寨建设工程作为推进彝区扶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手段抓实抓牢,切实以彝家新寨建设为平台,锁定长远任务目标,助推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在现有彝家新寨建设基础上,将加快建设进度,确保项目当年完成;严格把关,确保新寨选址安全,保证建筑质量;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推行民办公助,合理建设,降低成本;建立健全扶贫工作机制,完善扶贫资金增长机制,确保资金投入,把彝家新寨建设成为党和政府的放心工程、人民群众的满意工程,推进彝区跨越发展和同步全面小康进程。

  (记者 李芳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