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彝区:用“绣花”精神 打好脱贫攻坚战

27.04.2017  09:31

 

    以凉山州为主的四川省彝区,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是脱贫攻坚的“硬骨头”。今年,四川省彝区下绣花功夫、精准施策,确保住房、产业、医疗卫生等各项举措落实到位,力争圆满完成年度528个行政村摘帽,12.3万人脱贫的目标任务。

   易地搬迁 老乡挪穷窝

  今年1月,凉山州喜德县光明镇啊吼村启动了易地扶贫搬迁住房建设,短短三个月时间,新房已经建得有模有样了,为了让群众入住后的生产生活更便捷,安置点选址在了村里海拔较低,地势比较平坦的一块空地上。新房户型则根据贫困户每家不同的人数,进行了精心设计。7月底前,村里的73户贫困户将搬入新家。

  凉山州喜德县发改局以工代赈办股长王友说:“总共是有5种户型,所有的功能都是齐全的,像厨房、厕所、卧室、客厅都是有的。

  为了防止贫困群众因建房负债返贫,当地对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资金严格管理,确保专款专用,新房每户贫困户的自筹部分都不超过1万块钱。

  凉山州喜德县发改局副局长杨朝顺说:“经过相关部门审计,做到资金精准覆盖到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上面。

   产业扶贫 精准施策贴民心

  修房子需要精心设计、严格施工,搞产业也同样需要用“绣花”精神解决实际困难。去年,凉山州冕宁县巴甫村定下了养殖生态鸡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的产业目标。但村里的贫困户由于没有本钱,无法加入生态鸡养殖的行列。村里又定下了“借鸡还钱”的产业扶持政策。

  凉山州冕宁县巴甫村村长说:“本钱是我们村两委拿,把鸡发给他们,他们把鸡卖了以后,收益是他们的,把这个本钱还给村两委。

  为了最大限度的提高村民们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巴甫村还举办了“脱贫致富大比赛”。家庭收入、卫生习惯、精神面貌、子女教育等都被列入考核项目,第一次评选,村民裸木王建拿了特等奖,将一台太阳能热水器高高兴兴领回了家。

  凉山州冕宁县巴甫村第一书记刘贤平说:“我们让贫困户在脱贫致富大比赛当中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良好的习惯,加之特色产业的发展,让他致富奔小康。

   改善民生 医疗服务扎根落地

  通过产业发展来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同时四川省彝区还在不断推进民生项目的落地落实。医疗条件落后是彝区的一大短板,去年开始,凉山州在全州范围内推动“一村一卫”项目建设,确保每个行政村都要有医疗服务设施和人员。

  2016年,凉山州有350个村卫生室通过了国家“一村一卫”项目验收,在家门口的卫生室看病不仅方便快捷,还能享受医疗费报销政策。

  凉山州昭觉县四开乡中心卫生院院长贾巴尔日说:“建档立卡的贫困村民只需要支付10%的药费,90%通过新农合方式报销,如果他需要进一步住院治疗,还可以享受县域内的住院费用全部报销。

  目前,凉山州“一村一卫”项目已经覆盖全州56.7%的行政村,基层卫生所除了解决彝区百姓看病难的问题,也能够清理排查出未参加新农合的贫困人口,把他们全部纳入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