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区扶贫干部:冲在前、干在前 不脱贫不离开
“精准套餐”扶贫见效。8月8日,美姑县农作乡正在采摘“大红袍”花椒的村民吉克笑得合不拢嘴。 本报记者 吴传明 摄
编 者 按
当前,大小凉山彝区脱贫攻坚正坚定前行。为让彝区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脱贫攻坚的战场上,随处可见这样一群人:他们带着庄严而艰巨的使命,拿出只争朝夕的精神,冲在前、干在前,不脱贫不离开。他们就是驻村帮扶干部。
在彝区,帮扶单位、驻村工作组、第一书记们身入心入,用心用情,大显身手。他们在实践中因人、因户施策,量身定制,使扶贫帮在点子上、扶在紧要处,提高了扶贫实效,赢得群众的一致好评。我们选取其中5名扎根在基层的亲历者,聚焦他们鲜活的脱贫思路,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扶贫故事。
我有信心带领村民脱贫
讲述人:李海涛
(昭觉县扶贫移民工作局扶贫股副股长)
虽然连续降雨,但我还是如期将昭觉县波洛乡地布且拖村的入户走访调查全部完成。
地布且拖村有3个农牧社(2个社不通路,1个社不通水),总户数130户,总人口600人。其中常住户数69户,常住人口320人,贫困人口49户126人(人均纯收入2736元以下)。村里的农作物主要为荞麦、马铃薯及燕麦,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730元,属于典型的贫困村。
通过入户调查结果分析,贫困原因主要有5个:一是条件落后致贫。通村路通社路入户路均没有硬化,特别是雨水季节经常被塌方所阻,出行条件差,农产品运输及加工成本增加。二是文化低下致贫。有的贫困人口因各种原因失学,又因失学缺乏实用技术和资金,发展家庭经济后劲不足,成为新一代贫困人口。三是观念落后致贫。有的农户主观脱贫意识差,没有危机感,不愿接受新观念、新产业、新技术,虽然每年忙忙碌碌,日子依旧过得非常拮据;有的农户还有严重的依赖思想,等、靠、要,不思进取。五是村两委缺乏带动能力。
在我看来,这个村要想脱贫致富,必须先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修建进村通社入户路,彻底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二是发展幼儿教育,建幼儿园1所,延长受教育年限,提高文化素质。三是建设幸福美丽新村,通过强化配套、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环境保护、推广低碳技术,带动新农村建设提档升级,力争进入“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行列。四是力促农业产业化建设,大力发展种植业,种植马铃薯500亩,苦荞种植800亩。五是建设畜牧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小区,大力发展凉山黑猪、肉牛、肉羊养殖户并引导成立养殖业农民专业合作社1个,并争取引入企业及创业人士,带动发展规模养殖。六是发展沼气池等新型能源,开展“一池四改一利用”工程,实现低碳生活。七是协助抓好村“两委”班子建设,把基层组织建设成为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主力军。
虽然带领地布且拖村脱贫致富任重道远,但并不是“迷雾重重”。我坚信我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