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区“9+3”照耀我的生活

24.01.2015  10:50
1月16日,在位于雅安的四川省贸易学校雨城校区里,伴随着飞扬的动感音乐,学生们舞动起来,站在前排、皮肤略显黝黑的孩子们显然放不开,动作不够整齐,但青春活泼,朝气十足。   “如果没有彝区‘9+3’这个政策,我就不能继续升学了,真的很感谢党、感谢国家。”会计班学生马海阿依莫说。 2014年5月,四川省2014年大小凉山彝区 “9+3”免费教育计划正式实施,得益于这个免费教育计划,成百上千像马海阿依莫一样的贫困学生可以继续升学,不为学杂费困扰,安心学习。   “这个政策让4300名学生和家庭受惠,不少家庭将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凉山州教育局负责人说。 这项政策改变了我的命运 马海阿依莫来自越西县大瑞乡林沟村,家境贫困,父母都是农民,靠种玉米、土豆为生,2013年父亲遭遇车祸腿受重伤赋闲在家,家里靠母亲一人在操劳,家里孩子多,她读初中时候学习成绩不是上佳。“成绩不是很好,爸爸说为了减轻家里负担,初中毕业就去打工,可我好想读书。”马海阿依莫说,中考后,她的成绩距离分数线几分之差,无缘高中。正当失落悲伤之际,老师来宣传彝区“9+3”免费教育计划。“这就像黑暗中的一道曙光,照亮了我的生活,我又可以读书了。”马海阿依莫说,更让人欣喜的是,该计划提供资助,免学费3年,有生活费补助,每人每月300元,入学当年还有300元冬装费,往返学校车费报销。“如果要交学费,我们这样的家庭肯定交不起,她只能去打工,或者像她姐姐一样早早嫁人。”马海阿依莫的父亲马海车布子说。 这项政策改变了她的命运,她学的是会计,吃穿用度等方面学校都非常照顾,早饭是包子、馒头,花3元,中午、下午都是一荤两素,共花费12元,国家补助的300元不够,家里每月还要补贴200元至300元,若有什么困难,学校老师会帮忙。“除了离家有点远,在这里读书真的很好,感谢党和国家。”马海阿依莫说,她正在备考会计资格证,3年之后她想回到家乡。“因为我是大凉山的人,才享受到了这项政策,毕业后我要回去报答我的家乡。” 无独有偶。四川省贸易学校名山校区彝区“9+3”学生罗友色莫迎来了周末,一周前,她刚刚结束4门自考课程。   “这次考试好难,复习的没考,冷门的偏偏考到了。”罗友色莫和同学们讨论着考试的事,轻松之情溢于言表。她来自盐源县,和马海阿依莫一样,家里靠父母养牛羊为生,因为家里孩子多,负担重,彝区“9+3”计划大大减轻了家里负担,她珍惜这次读书机会,在学习本专业之外,还自考大专,虽然学业繁重,但非常充实。   “毕业之后,可以拿到毕业证,还可以拿到自考毕业证,双证在手,就业机会大大增加。”罗友色莫说,和大部分同学一样,毕业后最想回到家乡,做一名优秀的幼教老师。 彝区学生喜见三类变化 凉山州就读彝区“9+3”的学生共有4307名,基本做到应读尽读。 一组数据可以佐证,2014年,凉山州参加中考的学生共有16218人,8536人上了高中,还有就读本州中职大专等3784人,其余的都纳入彝区“9+3”的招收范围。5月招生通知书下达之后,凉山州分赴10个县进行宣传,前后3批共录取了4307人。   “凉山州计划录取4300人,我们超出了7人,可以说做到了应收尽收。”凉山州教育局职成科科长罗成说,据了解,为了更好地管理学生,让彝区学生在内地学校中安心快乐学习,凉山州在每所学校派驻了3名老师。 一个学期过后,住校管理的凉山州老师阿么科尔发现,参加彝区“9+3”计划的学生出现了可喜变化。“第一,交际能力大为提高;第二,卫生习惯大为改善;第三,养成了良好学习习惯。”阿么科尔说,大凉山孩子较为内向害羞,经过一个学期,渐渐融入了集体;彝区孩子在卫生习惯方面略微差点,来到这里,跟着其他学生的节奏,养成了按时洗澡洗脚的良好个人卫生习惯;不少学生除了学习本专业之外,还报考了成人高考或者自考,或者参加了兴趣小组,更加热爱学习。 彝区孩子在内地情况到底如何?开学后,为了全面掌握内地各中职校学生的到校情况,凉山州分派两个小组,分赴20个中职校进行全面调查了解。 罗成表示,在此次摸底调查中,凉山州已经掌握学生需求,会将每个彝区“9+3”中职校情况汇总成报告,向省教育厅汇报,事实上,就在1月19日,凉山州分管教育的副州长带队,再次前往成都、德阳彝区“9+3”中职校进行调研。   “第一目的是看望学生慰问住校老师,第二,再全面详细地了解情况,好向省教育厅进行汇报,以便将这项惠民政策实施得更好,惠及更多彝区学生,让他们掌握一门技术,从而改变一个家庭。”凉山州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说。    (四川日报)